
《说文》98页《甲金篆》293页
形声字。汉隶“管”字所从之“竹”或讹为“”,而与草菅之“菅”同形。“管”为古代的单管乐器,似笛而六孔,或以竹制,或以玉制。《说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从竹,官声。琯,古者玉琯以玉。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琯。前零陵文学姓奚,于伶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凤皇来仪也。从玉,官声。”《诗·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管”用其本义。引申而泛指管乐器。唐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又引申为凡管状物。笔杆为管状,故毛笔谓之“管”。《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陆德明释文:“管,笔管。”古代的锁钥为管状,故谓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管子·立政》:“慎管键。”“管”皆为锁钥。从锁钥引申为枢要。《荀子·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杨倞注:“管,枢要也。”又引申为掌管﹑管辖﹑管理等义。(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