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ǔ帮纽、鱼部;非纽、麌韵、方矩切。
《金文编》301页《金文编》845页《金文编》846页《金文编》847页《金文编》302页《集成》9册132页《金文编》920页《说文》97页《甲金篆》290页
形声字。一般认为,“簠”是古代的一种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的食器和祭器,盛黍稷稻粱。但此种器物在铭文中的自名,其字皆不作“簠”。常见的为以下几种:1.大多数作“𠤳”,从匚,古声;春秋金文或从“故”声,作“”。2.西周金文在“𠤳”字的基础上追加形符“金”作“”,当分析为从金﹑𠤳声;春秋金文或省去声符“古”而作“”。3.西周金文作“”。从皿,从金,古声;小篆所从之“金”讹为“缶”而作“䀇”。《说文》:“䀇,器也。从皿,从缶,古声。”春秋金文或省去“皿”旁作“鈷”,可分析为从金,古声,而与后代金属名之“鈷”字同形。4.西周金文作“𫧚”,从匚,害﹑夫双声;春秋金文或将声符“夫”换作“五”作“”,又或省去形符“匚”作双声符字“”。5.春秋金文又或作“鋁”,从金,呂(或以为是“害”字省写)声,而与后代金属名之“鋁”字同形。6.战国金文作“𬔮”,从竹,夫声。出土青铜器中有一种豆属器(镂空柄,器腹皆甚浅,平底),有铭文自名为“𥮉”(或径借“甫”﹑“鋪”为名),从竹,甫声。此字或即《说文》小篆“簠”的来源,其累加形符“皿”则作“簠”(从皿,𥮉声);汉隶“簠”字所从之“竹”或讹为“艹”,而作“𦻌”(《集韵·噳韵》:“簠,古作𦻌。”实为讹变字);或省竹旁作“盙”,从皿,甫声。另春秋金文或改形符“竹”为“匚”,改从“脯”声而作“”。《说文》:“簠,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声。𠤱,古文簠从匚,从夫。”而《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两说不合。故有学者认为上述一般认为的方形器不当名簠,名为簠者应即自名为𥮉的豆属类圆形器。此说虽与《说文》之说近合,但也有的学者指出,上述豆属器盘甚浅,与其盛黍稷之用恐不当,且与郑玄说相左。现暂因旧说,综合“簠”字形的两个来源,揭举其古文字形体共18个,其所从的形符有竹﹑匚﹑金,所从的声符有甫﹑古﹑夫﹑五﹑呂﹑害六个,古韵前五个均在鱼部,“害”在月部,鱼月对转,例可相通。今通行字作“簠”。《仪礼·公食大夫礼》:“左拥簠梁。”(严玉)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