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编》901页《楚帛书》78页《说文》292页《甲金篆》965页《郭店》59页《楚帛书》95页《马王堆》561页
形声字。从力,重声。西周时期以“童”为之(毛公鼎),楚帛书“毋童群民”,“童”读为“动”,与毛公鼎同。后分四路发展:一路加意符“辵”,以“童”为声,如字形6,或以“重”为声,如字形7。从辵者表示动作之进行,与动义亦切合,与从力无别。一路加“攵”,以“重”为声,如字形5,或以“童”为声,如字形11。从攵与从力相通。一路加“力”为意符,以“童”为声,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为意符,以“重”为声,如字形3﹑8﹑9。最后一系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简化字作“动”,左边之“云”只是一个记号,用于代替声符“重”。“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说文》:“动,作也。”《孙膑兵法·见威王》:“事备而后动。”(做好战争的准备然后行动)引申为凡动之称,如移动﹑振动﹑运动﹑发动﹑感动等。作副词用,指往往﹑常常。《汉书·食货志》:“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