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文》123页《篆隶表》387页
形声字。从木,咅(pǒu)声。1.音bàng,本义是棒。字亦作“㭋”﹑“棒”。《说文》:“棓,棁也。”“棁,木杖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把棓”条:“棓,《考声》云:‘大杖也。’或作㭋,俗作棒。”《广韵·讲韵》:“《魏志》云:‘曹操为北部尉,门左右县(悬)五色棓各十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棒”。又指连枷,一种打谷器。《方言》卷五:“佥,……自关而西谓之棓。”郭璞注:“棓,今连枷,所以打谷者。”又为星名,“天棓”的简称。《汉书·天文志》:“枪﹑欃﹑棓﹑彗异状,其殃一也。”2.音póu,踏板(齐方言)。《公羊传·成公二年》:“萧同姪子者,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何休注:“凡无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齐人语。”徐彦疏:“无高下,犹言莫问高下,但当有悬绝而加蹑板者,皆曰棓矣。”(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