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ng来纽、蒸部;来纽、登韵、鲁登切。
《汉语字形表》224页《说文》125页《篆隶表》1080﹑486页
形声字。从木,夌(líng)声。“夌”,商代文字作(《甲文编》818页),下从人,上所从不详。西周文字作(《金文编》937页,陵叔鼎“陵”字所从,原形反书),或加足形作(同前1177页,子夌尊)﹑(同前937页,三年𤼈壶“陵”字所从。其中“”取意不详)。战国时,齐系文字承袭未加足形的写法,作(字形1所从);秦系文字则承袭加足形的写法,作(《古文典》153页,孱陵矛“陵”字所从)﹑(同前,长陵盉“陵”字所从),上半由变为(右下笔画收缩),再变为,下半足形易为(倒足形)且与人身分离,又将“”移至右侧。秦代文字承袭秦系第二形,作(《文物》2003年1期25页图十九,湖南龙山里耶秦简“陵”字所从),进而演变为《说文》小篆之(字形2所从,略去“”)。“棱”,本义指棱角。《说文》:“棱,柧也(音gū,《说文》中与“棱”字互训)。”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四楞”条引《通俗文》:“木四方为棱,八棱为柧。”字亦从“禾”作“稜”(字形4,汉鲁峻碑)。《玉篇·木部》:“稜,俗棱字。”引申指威势。《汉书·李广传》:“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憺乎邻国。”王先谦补注:“人有威,如有棱者然,故曰威稜。”又指梗直。《后汉书·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字亦作“楞”,从“四方木”会意。《广韵·登韵》:“楞,四方木也。”宋张有《复古编》卷上:“棱,别作稜﹑楞,并非。”新中国成立后,“稜”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棱”字;“楞”则多用于记录口语词。(冀小军)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