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端纽、支部;知纽、寘韵、知义切。
《续甲》卷4,5页《金文编》248~249页《古文典》745~746页《汉语字形表》137页《说文》74页《汉印徵》卷4,3页
形声字。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知是从口﹑矢声的形声字,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智与知声韵并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战国纵横家书》“智能免国”作“知”,后乃孳乳分化而为智字。商代智字所从构件或作(示),乃误刻,甲骨文中此类字甚夥。至西周时,增加饰件,同时构件矢讹作大,对表音有影响。春秋沿袭了西周的作法。战国时主流结构又回复于从于﹑知声,填加的饰件依然保留,多作或,《说文》厘定为“从白(zì),从于,从知”,可视为理据重构。其所谓从白,其实是构件之或。隶变后楷体作智,是小篆笔势﹑笔意变化的结果。或作𰖨﹑𥏼,是小篆的不同隶定。作𤾞﹑,俗体。本义指智慧﹑才智。毛公鼎:“弘唯乃智。”《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中山王鼎:“事愚女(如)智。”通“知”。鼎:“今余方壮,智天若否。”云梦秦简《语书》:“令吏民皆明智之。”族姓。智君子之鉴:“智君子之弄鉴。”战国晋有智伯。(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