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ǒu帮纽、幽部;非纽、有韵、方久切。
《甲文编》241页《金文编》367页《战文编》334页《说文》109页《马王堆》212页《汉印徵》卷5,12页
形声字。从口,午声。《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謌。象形。”其所训“象形”,不确。商代文字从“口”像器物形,又从或(也是午)为标声符。春秋战国文字上端明显从午。秦代文字沿袭了春秋时此字下端口字无横画的写法。汉代仍之。,本像瓦器之形,午则为声符。缶作为一种瓦器本不限于盛酒浆,也常用来汲水。《左传·襄公九年》:“具绠缶”,杜预注:“绠,汲索。缶,汲器。”春秋时期,亦用铜作缶,故栾书缶的缶从金旁。缶作为乐器,《墨子·三辩》:“息于聆缶之乐”,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谓聆乃𤬻之讹,𤬻,即瓴。𤬻﹑缶皆乐器。商代多用缶做人名,如甲骨文有“基方缶”(《合集》6572),金文有“小臣缶”(小臣缶鼎)。古无轻唇音,故上古亦用缶为保或寶,如甲骨文《铁》191.4:“贞:帝弗缶(保)于王”。大意是贞问上帝不保祐于商王吗?金文京姜鬲:“其永缶(寶)用。”缶或假为陶,战国文字如:“廿(年)正月,左缶(陶)𪱛(尹),左缶(陶)攻(工)𢽍(造)。”(《古陶文汇编》4.1)(刘桓)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