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见纽、脂部;见纽、齐韵、古奚切。
bǔ
《金文编》225页《说文》69页
会意字。西周金文作,从,为卜骨之象,从卜,为卜兆纵横象,两个构件相合会卜问之意。《说文》整理作从卜口,以口取代卜骨,同样可会卜问意,也可以说是理据重构。隶变后楷书笔势化作卟。《说文》本义是“卜以问疑”。明公尊:“鲁侯又卟工(功)。”亦作乩(jī)。《通雅》:“乩与卟同。《通典》:‘西国用羊卜,卜师谓之廝乩。’后世称扶乩,今犹盛行。”《红楼梦》第四回:“老爷只说善能扶鸾(即扶乩)请仙,堂上设了乩坛。”文献亦假“稽”表示。《书·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说文》作“卟疑”。引申指考查,询问,亦假“稽”表示。姓氏,古有乩虞氏。以上读jī,亦读qǐ,遣礼切。今读bǔ,化学名词“卟吩”,一种有机化合物。《说文》有“占”字,“视兆问也,从卜从口”,与卟义近,构件全同。或以为占之或体,然古音不同(彼为章纽﹑侵韵,此为见纽﹑脂韵)。且甲骨文占字通作固或,与此形不近,疑非一字(参“占”字条)。卜辞又有𡆥字,与此形近,然为冎(guǎ)之初文,读为祸,恒见于卜文惯用语“㞢(有)𡆥”﹑“亡𡆥”中,异体作(参“祸”字条)。(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