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义】“放”是一个形声字,在小篆中右边的偏旁是攴(pū)字,是轻轻击打的意思。本义就是强迫、驱使人到远方去,也就是“驱逐、流放”,引申出“不受约束”、“扩展”、“发射”等义。
【谜语】半防半攻。
【成语】百花齐放︱心花怒放︱放虎归山
【谚语】放长线钓大鱼。
【歇后语】放大镜看书——显而易见
【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知识窗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放”有点燃的意思。古代有“放灯”的风俗,就是农历正月元宵节燃点花灯供人游赏。据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有一位名叫田登的人作州官时,要大家避讳他的名字,凡与“登”同音的字,都不准使用,如有违犯,便要遭鞭挞。于是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元宵节到来前夕,官府在街市张贴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为了避讳,把放灯称为放火,却忽略了放火的本义乃是“引火焚烧”的意思。因此心怀不满的百姓中就流传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说法,比喻有权势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百姓们的正常行为都要受到种种限制。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