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遏閼堨按堰遏抑遏壓厭擪遏淤瘀按垔堙陻湮闉
字源
at遏閼堨:an 按:ian 堰(月元對轉) at 遏:iet抑(坿)(月質旁轉) at 遏:eap 壓:iap厭擪(擫)(月盍通轉) at 遏:ia 淤瘀(月魚通轉) an 按:iən 垔堙陻湮闉(元文旁轉)

這些字都同一源。“遏”是遏止,“閼”義同“遏”,“按”義亦同“遏”。“堨”是水壩,水壩是用來遏水的,音轉爲“堰”。“遏”有塞義,水塞爲“淤”,爲“湮”,血不流通爲“瘀”。“遏”有抑義,音轉爲“抑”,爲“壓”,爲“厭”,爲“擪”。

《爾雅·釋詁》:“遏,止也。”《一切經音義》一引《倉頡篇》:“遏,遮也。”《易·大有卦》:“君子以遏惡揚善。”虞注:“遏,絶也。”釋文:“遏,止也。”《書·湯誓》:“夏王率遏衆力。”馬注:“遏,止也。”《舜典》:“四海遏密八音。”傳:“遏,絶也。”《詩·大雅·文王》:“無遏爾躬。”傳:“遏,止也。”《民勞》:“式遏寇虐。”箋:“遏,止也。”《周頌·武》:“勝殷遏劉。”箋:“遏,止也。”《孟子·梁惠王下》:“爰整其旅以遏徂莒。”注:“於是整其師旅,以遏止往伐莒者。”《告子下》:“無遏糴。”疏:“無遏止穀糴,不通鄰國也。”

《説文》:“閼,遮擁也。”小徐本作“遮壅也”。《廣韻》:“閼,止也,塞也。”《漢書·景十三王傳》:“今臣雍閼不得聞。”師古曰:“閼猶止也。”

《廣韻》:“堨,擁堨。”按:遏水的土堰也叫“堨”。《三國志·魏志·劉馥傳》:“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吴塘諸堨,以溉稻田。”字亦作“閼”。《漢書·召信臣傳》:“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師古曰:“閼,所以壅水。”按:“提”即堤,“閼”即堨。

《詩·大雅·皇矣》:“以按徂旅。”傳:“按:止也。”釋文:“按:安旦反;本又作遏,安葛反。此二字皆訓止也。”按:釋文明説“按”字讀安旦反,《集韻》讀阿葛切,非是。《廣韻》:“按:抑也,止也。烏旰切。”《孟子·梁惠王下》引《詩》作“以遏徂莒”。《管子·霸言》:“按強助弱。”注:“按:抑也。”

《廣韻》:“堰,壅水也。”《文選·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詩〉》:“東出千金堰。”注引《廣雅》:“堰,潛堰也,潛築土以壅水也。”

《説文》:“𢑏,按也。抑,俗从手。”《廣雅·釋詁三》:“抑,按也。”《禮記·内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注:“抑,按也。”《楚辭·九章·惜誦》:“情沈抑而不達兮。”注:“抑,按也。”《懷沙》:“冤屈而自抑。”注:“抑,按也。”又:“抑心而自強。”注:“抑,按也。”《淮南子·精神》:“捧心抑腹。”注:“抑,按也。”《漢書·賈誼傳》:“不使捽抑而刑之也。”師古曰:“抑,謂按之也。”《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注:“抑,遏也。”《史記·河渠書》:“禹抑鴻水。”索隱:“抑者,遏也。《漢書·溝洫志》作堙,堙﹑抑皆塞也。”《三王世家》:“塞恩寬忍,抑案不揚。”

《説文》:“壓,一曰塞補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説文》:“壓,鎮也。”《廣雅·釋言》:“壓,鎮也。”《一切經音義》十七引《倉頡篇》:“壓,鎮也,笮也。”《史記·高祖本紀》:“因東游以厭之。”索隱引《廣雅》:“厭,鎮也。”《廣雅·釋詁三》:“壓,著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晨厭晉軍而陳。”釋文:“厭,本又作壓。”《楚辭·劉向〈九歎·怨思〉》:“傷壓次而不發兮。”注:“壓,鎮壓也。”《莊子·外物》:“接其鬢,壓其顪。”釋文:“壓,本亦作擪。《字林》云: 擪,一指按也。”《楚辭·大招》:“舉傑壓陛。”注:“壓,抑也。”

《説文》:“厭,笮也。”段注:“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徐灝曰:“厭,古壓字,字讀若剡,音轉爲壓。”《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之。”“厭”有塞義。《荀子·修身》:“厭其源,開其瀆。”注:“厭,塞也。”又有抑義。《漢書·翼奉傳》:“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師古曰:“厭,抑也。”《辛慶忌傳》:“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師古曰:“厭,抑也。”

《廣雅·釋詁三》:“擪,按也。”《莊子·外物》:“接其鬢,壓其顪。”釋文:“壓,本亦作擪。……《字林》:“擪,一指按也。”《文選·張衡〈南都賦〉》:“彈琴擫籥。”注:“擪與擫同。”字亦作“厭”。《荀子·解蔽》:“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爲兩。”注:“厭,指按也。”《文選·潘岳〈笙賦〉》:“厭焉乃揚。”注:“厭,猶捻也。於頰切。亦作擫,謂指擫也。”

《説文》:“淤,澱滓濁泥也。”字亦作“閼”。《漢書·溝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瀉鹵之地。”師古曰:“閼,讀與淤同。填閼,謂壅泥也。”

《説文》:“瘀,積血也。”按:“淤﹑瘀”實同一詞,在字形上加以區别:泥滯爲“淤”,血滯爲“瘀”。

《説文》:“垔,塞也。《尚書》曰:‘鮌垔洪水。’陻,垔或从阜。”段注:“按此字古書多作堙,作陻。”《廣韻》:“垔,塞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塹山垔谷。”《宋書·鄧琬傳》:“推此義鋭,滄海可垔。”

《廣韻》:“陻,同垔。”《書·洪範》:“鮌陻洪水。”《漢書·石奮傳》:“閒者河水滔陸,泛濫十餘郡,隄防勤勞,弗能陻塞。”師古曰:“陻,填也。”

《廣韻》:“堙,同垔。”《左傳·襄公六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襄公二十五年》:“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注:“堙,塞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乃堙洪原。”師古曰:“堙,塞也。”《後漢書·張儉傳》:“然儉以區區一掌,而欲獨堙江河。”注:“堙,塞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鬱湮不育。”注:“湮,塞也。”

《周禮·地官·掌蜃》:“以共闉壙之蜃。”鄭注:“闉,猶塞也。”按:在塞的意義上,“垔﹑陻﹑堙﹑湮﹑闉”實同一詞。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4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3: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