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内納軜妠内入
字源
nuət内:nəp納軜妠(物緝通轉) nuət内:njiəp入(泥日準雙聲,物緝通轉)

《説文》:“内,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段注:“今人謂所入之處爲内,乃以其引伸之義爲本義也。互易之,故分别讀奴答切,又多假納爲之矣。”徐灝曰:“古義當先有外内,而後有出納,段説非也。”《一切經音義》七引《字書》:“内,入也。”《周禮·天官·序官》:“職内。”注:“職内,主入也。”《墨子·號令》:“諸可以攻城者盡内城中。”《雜守》:“應名乃内之。”《莊子·庚桑楚》:“不可内於靈臺。”成疏:“内,入也。”《孟子·萬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史記·范雎列傳》:“惡内諸侯客。”索隱:“内音納,亦如字。内者亦猶入也。”《漢書·霍光傳》:“即使從官出買雞豚,詔殿門内,以爲常。”師古曰:“内,入也。令每日常入雞豚也。”《禮記·月令》:“無不務内。”注:“内,謂收斂入之也。”

《廣雅·釋詁三》:“納,入也。”按:使入曰納。《書·禹貢》:“九江納錫大龜。”馬注:“納,入也。”《史記·夏本紀》作“入賜大龜”。《周禮·地官·泉府》:“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注:“納,入也。”《儀禮·少牢饋食禮》:“納諸内。”注:“納,猶入也。”《聘禮》:“擯者又納士介。”注:“納者,出道入也。”《燕禮》:“小臣納卿大夫。”注:“納者,以公命引而入也。”《公羊傳·桓公二年》:“納于太廟。”注:“納者,入辭也。”《禮記·少儀》:“納甸於有司。”注:“納,入也。”《詩·召南·采蘋序》箋:“納酒漿籩豆葅醢。”疏:“納者,進名。”《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箋:“納,内也。”《儀禮·鄉射禮》:“命弟子納射器。”注:“納,内也。”《禮記·曲禮上》:“俯而納屨。”注:“納,内也。”字亦作“内”。《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納我者死。”釋文:“本又作内。”《詩·大雅·烝民》:“出納王命。”釋文:“納,本作内。”

《説文》:“軜,驂馬内轡繫軾前者。《詩》曰‘𣵽以觼軜’。”《詩·秦風·小戎》:“鋈以觼軜。”釋文:“軜,内也。”傳:“軜,驂内轡也。”《荀子·正論》:“三公奉軛持軜。”注:“軜,謂驂馬内轡繫軾前者。”《大戴禮記·盛德》:“司會均入以爲軜。”注:“軜在軾前。”

《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順烈梁皇后諱妠。”注引《聲類》:“妠,娶也。音納。”按:“妠”就是納婦的“納”。

 《説文》:“入,内也。”按:“内”就是“納”。《釋名·釋言語》:“入,内也,内使還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國語·吴語》:“其臣箴諫以不入。”《史記·楚世家》:“靈王於是獨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魏世家》:“商君亡秦歸魏,魏怒不入。”《戰國策·秦策四》:“入其社稷之臣於秦。”按:這些“入”字都當“納”字講。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4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