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嗌齸咽咽嚥咽噎咽㖶欭 |
字源 | iek 嗌齸:yen 咽(錫真通轉) yen 咽:yan 嚥(真元旁轉) yen 咽:yet 噎(䭇䭇饐)咽㖶欭(真質對轉) 《説文》:“嗌,咽也。”《方言》六:“嗌,咽也。”《廣韻》:“嗌,喉也。漢宣帝崩,昌邑王至京師不哭,云嗌痛。”按:宣帝當作昭帝。《穀梁傳·昭公十九年》:“嗌不容粒。”釋文:“嗌,喉也。”《老子》第五十五章:“終日號而嗌不嗄。”《莊子·大宗師》:“其嗌言若哇。”釋文:“嗌,咽喉也。”《列子·湯問》:“使我嗌疾而腰急。”注:“嗌,喉上也。”《漢書·昌邑哀王髆傳》:“我嗌痛不能哭。”師古曰:“嗌,喉咽也。”段玉裁曰:“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按:依段説,則“嗌﹑扼”亦同源。參看“扼”字條。 《説文》:“齸,鹿麋粻。”《爾雅·釋獸》:“麋鹿曰齸。”郭注:“江東名咽爲嗌。齸者,䶗食之所在。”釋文:“齸,字或作嗌。”按:“嗌﹑齸”實同一詞。 《説文》:“咽,嗌也。”“嗌,咽也。”《漢書·息夫躬傳》:“咽已絶。”師古曰:“咽,喉嚨。”《揚雄傳下》:“搤其咽。”師古曰:“咽,頸也。”按:咽,今稱咽頭。 《玉篇》:“嚥,吞也。”《釋名·釋形體》:“嚥,嚥物也。”字本作“咽”。《孟子·滕文公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漢書·蘇武傳》:“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師古曰:“咽,吞也。音宴。”《匈奴傳贊》:“稚子咽哺。”師古曰:“咽,吞也。”《廣韻》去聲霰韻:“嚥,吞也。咽,同嚥。”按:“咽”與“嚥”是名詞和動詞的關係:咽喉爲“咽”,下咽爲“嚥”。 《説文》:“噎,飯窒也。”《一切經音義》二十二引《通俗文》:“塞喉曰噎。”《詩·王風·黍離》:“中心如噎。”疏:“噎者,咽喉閉塞之名。”《廣韻》:“噎,食塞。又作咽。”《方言》六:“𤺊,嗌噎也。楚曰𤺊,秦晉或曰嗌,又曰噎。”字又作“𩜺”。《漢書·賈山傳》:“祝䭇在前,祝鯁在後。”師古曰:“䭇,古饐字,謂食不下也。”字又作“㖶”。《玉篇》:“㖶,同咽。”《山海經·中山經》:“服者不㖶。”注:“不㖶,食不噎也。” 《廣韻》屑韻:“咽,哽咽。”《集韻》:“咽,聲塞也。”《後漢書·董祀妻傳》:“含哀咽兮涕沾頸。” 《説文》:“欭,嚘也。”朱駿聲曰:“與噎略同,謂氣逆不得息。”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4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