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识 |
字源 | “识”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一级字(第 892)字形图解图片 识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言 戈 帜 知 智 “识”的拼音和发音口型s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í 的发音要领: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和声母“zh、ch、sh、r”相拼。 “识”的同族字表人部 人体篇 舌族(舌族共计232字)上一字头:认 下一字头:该
“识”的字形演变“识”的字源解说“戠”是“識”和“幟”的本字。戠,金文(戈,武器)(言,辨认),表示辨认武器。当“戠”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識”(识)代替,强调辨认指称。造字本义:动词,辨认、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识”,采用俗体隶书的字形,将正体楷书的“戠”简化成作为声旁的“只”,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识,常情。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戠”作声旁。 “识”的字义引申“识”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动词:辨认、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 本义消失 ②动词:辨认,认知,知晓,了解。 识别 识断 识破 识认 识才 识货 识举 识力 识略 识远 识道 识理 识真 识义 识度 识量 识遇 识路 识相 识字 识情 知趣 识味 识羞 识时务 识才尊贤 识文断字 识多才广 识时达务 识时通变 识途老马 识时务者为俊杰 / 辨识 认识 赏识 知识 不识抬举 素不相识 识,知也。——《说文》 壹宥曰不识。——《周礼 • 司刺》 君子是识。——《诗 • 大雅 • 瞻卬》 不识有诸?——《孟子 • 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识——《左传 • 成公二年》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 • 告子上》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 • 谋攻》 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论衡 • 实知》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 • 陌上桑》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晋 • 陶潜《桃花源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 高适《别董大》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 刘禹锡《元日感怀》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唐 • 颜延年《五君咏》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 高启《书博鸡者事》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宋 • 王安石《伤仲永》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 袁枚《祭妹文》 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南朝 • 梁 • 武帝《浄业赋序》 ③名词:见解,知性。 / 才识 常识 胆识 见识 学识 意识 卓识 有识之士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宋 •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 刘开《问说》 ④动词:记住。 / 标识 博闻强识
注:古文中“识”作动词“记住”解释时读作 zhì ,与“志”同音。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