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图解图片
龠
汉字 | 龠 |
字源 | “龠”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二级字(第 6267)字形图解图片 龠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口 和 稐 籥 龢 加 “龠”的拼音和发音口型y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uè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ü的音,然后向e滑动,口型由圆到扁。 “龠”的字形演变“龠”的字源解说“龠”是“籥”和“龢”的本字。龠,甲骨文是象形字,像是两根(众多)竖管被绑在一起,两根竖管上端有两个吹孔,像排笛或排箫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倒写的“口”,表示向下吹气)(多孔的排笛),表示吹奏排笛。有的甲骨文省去一排吹孔形象,将多孔排笛简化成“册”状。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多管多孔的排笛,远古时代稀有的和音管乐器,多用于重大祭祀或盛典场合。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口”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排笛写成。当“龠”偏废后,甲骨文再加“禾”另造“龢”代替,或再加“竹”另造“籥 ”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从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龠,奏乐的竹管,三孔,是用来应和众声的管乐器。字形采用“品、侖”会义。侖,伦理。所有与龠相关的字,都采用“龠”作边旁。 “龠”的词汇分类注:“龠”作为单纯字件后,再加“禾”另造“龢”(和)代替,或再加“竹”另造“籥”代替。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 • 律历志》
我知我笨 评论“龠”字网页 2020-05-21 12:49:01来自PC端 龠也,侖也。 龠,从侖夕夕夕,侖族各部残都,典侖龠族。 侖,从亼冊,舍居冊族、舍居典族,侖典龠族。 缘来遇见你 评论“龠”字网页 2020-02-22 20:46:13来自PC端 1《汉典》甲骨文只有两个口,比较长,很像是笙的两个比较长的吹管,可能只是模仿的乐器形状; 到了金文,竹管增加到四根,也添加了上面那个倒的“口”,其实这个倒口也好理解,就是人在吹乐器的时候,上嘴唇是突出的,增加了吹奏的这个意思。 2殷代甲骨文称为“和”,因为古代的笙音域不广,只用于合奏或伴奏。 恒阳斋 评论“龠”字网页 2019-09-16 09:57:39 龠器以刘正国所说为正。古文字界误释害死音乐界。 恒阳斋 评论“龠”字网页 2019-09-16 09:53:21 龠,见吴其昌先生释。龢,为校乐器的声。籥,今的写字板类之。郭沫若不懂装懂害死人 恒阳斋 评论“龠”字网页 2019-09-16 09:49:10 释错了 李海丰 评论“龠”字网页 2018-09-15 09:41:38 请问: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 老詹 评论“龠”字网页 2018-06-09 21:53:03 望形知意是象形字创制时候的主要考虑,也是解读还原本意的途径。问题是有没有理解正确,还是一时兴起的解读,经不起系统性的推敲?这个字后世在没有实物参考的情况下,望文生义但误读的典型就是那3个口,有说3孔,有说6孔,这也是被说成笛类的根源之一。3其实表示多,在古文造字里面、传统文字里面这是个基本理念,就是有很多管子编排并都集合在一起(插在斗中)。许夫子对这个字的基本解释是对的,以和众声的“和”才是关键,笙类是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可以发出和声的,有点像西方的管风琴的原理,声音也像。但是也忘了3的造字基本形态了,说成了3孔,后人就跟着错。其实造字者的智慧很大,开始就是个严密的体系,他的字基本部件都是严谨一致的。从读音来分析,龠应该是“竽”,后来变成了形声字,古代就是个象形会意字,乐器没有失传,是上源的古文字失传了。 老詹 评论“龠”字网页 2018-06-09 21:40:22 这个字有人写了一本书,证明是单管笛,争论的也很厉害。文字界普遍认为的是笙一类的东西,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这个字是:亼+口x3+册。说排箫的错在忽略了”亼“或者说误读了这个偏旁,他不是”口“的变形,而是”集“,音义同集。一堆按照一定顺序编排的管子(笙苗),关键还要植入斗(集合笙苗的部件)--或者是葫芦(匏)、或者如后代的木制、金属制斗。顺便说一下,甲骨文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文字部件都是固定的,甲骨文中,口也是固定的写法,不会颠来倒去的,有的口字形是”丁“,有的是”国“,仔细分辨都有区别的。是近代错误的理念把古人想的很原始造成的误导。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