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冖,覆也。从一下垂也。凡冖之屬皆从冖。”
【釋形】
冖,甲骨文
,金文與小篆形同。象覆蓋物之形,上邊之橫表示覆蓋物,其兩端下垂表示覆蓋。徐灝段註箋:“冖又作冪,說文無冪字,冪卽幎也。巾部云:‘幎,幔也;幔,幕也。’帷在上曰幕,與覆義同。冖,幎、幔、幕,一聲之轉。
象巾覆物形。”高鴻
謂冖、
、
、冒、帽五形一字,前三者繁簡有別,皆為象形;冒更从目,帽更从巾。案:冖本爲覆蓋物、亦覆頭之巾,頭巾與帽用途相當,作構件亦充當同冪。便冪成爲冖的加旁字。
說文“冖”,與小篆文
,隸變形近。二字有別,說文:“冂,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冂。象遠界也。古熒切(jiōng)。”
【釋義】
頭巾。大盂鼎:“易(賜)女(汝)鬯一卣,
(冕)衣,巿(紱)、舃、車、馬。”唐蘭說:“此處用作蓋在頭上的頭巾,演化為
字、
字,
就是冒(帽)字,又音轉為冕字,从免聲。”金文編謂“楊樹達疑
乃
字,
衣卽褧衣。今禮記·中庸、玉藻字皆作絅。”絅通褧,義為用麻布做的單罩衣。
【字例】
.JPG)
大盂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