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戹,隘也。从戶,乙聲。”
【釋形】
戹,金文為象形字,象馬、牛畜之肩胛、脖頸上駕轅車輛之戹(軛)。上从之
、或
,上其一,以象衡,之下象固定左右肩胛之
板的繩環之形;下从
,象套於馬脖項的軶之形。戹是軶的象形文,說文·車部:“軶,轅前也,从車、戹聲。”金文編:“說文‘从戶,乙聲’,是誤象形為形聲矣。詩作‘厄’,又與訓木節厄混。”
【釋義】
(一)軛,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彔伯
簋蓋:“金戹(軛)、畫
、馬四匹、鋚勒。”毛公鼎:“右
(戹、軛)、畫
。”文獻作“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縣人有得車軛者,而不知其名。”或作“軶”。荀子·正論:“三公奉軶持納。”王先謙集解:“軛,轅前也。”詩經·大雅·韓奕:“
革金厄。”毛傳:“厄烏噣也。”厄卽軶之借字,“金厄”,則軶以銅鐵為之。烏噣為漢時軶之俗稱。釋名·釋車:“槅,扼也。所以扼牛頸也。馬曰烏啄,下象叉馬頸。似烏開口向下啄物時也。”烏啄亦同烏噣。
(二)地名,或狹窄,險要之地。
鎛:“余爲大攻戹(厄)。”文獻作“厄”。孫子·地形:“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後漢書·隗囂傳:“而孺卿以奔離之卒,拒要厄,當軍沖,視其形勢何如哉?”
【字例】
.JPG)
彔伯
簋蓋
.JPG)
三年師兌簋
.JPG)
毛公鼎
.JPG)
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