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降,下也。从,夅聲。”
【釋形】
降,甲骨文,金文與甲文同。从,从二(倒文止)會意。从,或作,象階梯形,西周早期(大保簋)、中期(降人繁簋)及戰國(中山王鼎)等皆作此形。其與“陟”从二“止”造意有別,陟之二“止(趾)”為登、向上“前行”,而此“降”之二止(趾)作、倒足形,意為“倒行”,示人由高處往底處走,故其意與“陟”相對。中山王鼎字增“止”,是以字從意。不降矛字增从“土”,意與从同。
【釋義】
(一)下邊。散氏盤:“陟州剛(崗),(登)(),降棫。二(封)。”此言:登上州崗,再登上,下至棫,設立兩道封土為界。爾雅·釋言:“降,下也。”
(二)降下,落下。史牆盤:“曰古文王,初()龢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屏),匍有上下,受萬邦。”盨:“氒非正命,廼敢疾(訊)人,(則)唯輔天降喪。”爾雅·釋詁:“降,落也。”
(三)降臨,降予。井人鐘:“降余多福無彊(疆)。”此言:降給我豐厚無限的福祿。孟子·告子下:“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四)氏名(或讀絳)。降人繁簋:“降人(繁)乍(作)寶(簋)。”降人繁,降氏,名繁。
(五)通“窮(,讀qiónɡ)”,地名。不降矛:“不(無窮)棘余子之貲金。”史記·趙世家:武靈王十九年,“遂之代,北至無窮。”在今河北張北與長城之間。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