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瑁”古代天子用来印证诸侯所执“圭”真伪的玉器。《说文》: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 天子执玉以冒之。 ” 此字金文1写作 “
” , 当是 “帽”字。因天子的玉要覆盖在诸侯的圭的上边,因此,在文字没有统一之前以“帽”释“瑁”也无不可。金文2写作 “
” 。 左边用 “玉” (古文字 “玉”不加点,与“王”字近似。只是三横距离不同。参看“王”字释条)作义符。明确了 “瑁” 是玉器; 右边是 “冒” (帽) ,成为 “从玉、冒,冒亦声。”的形声兼会意字。 “说文古文” 写作 “
” , 将戴帽的头面省略为眼目的“目” 。 因小篆的“冒” (帽)写作“
” , 左边加 “玉”后成“
” 。从此瑁字定型, 后虽经隶变写作“
” , 但基本结构并无改变。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