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祡”是同音义近的两个字。“祡” 是远古祭祀时点燃木柴,将祭品(如猪、 羊、 牛等)置于柴上的一种仪式。 故甲骨文写作 “、 ”, 正像用手持柴(木)置于灵台(示)上的形状。 “说文古文” 写作 “” , 左边是灵台,右边是一只手(左手)抓一条肉(月)的形状,与甲骨文合起来正是一组燎柴置肉祭祀的情景。 小篆写作 “”, 成为 “此(祭祀) 、 示”的会意字。又因此事的主体是燎柴,故又另成一 “柴” 的专用字,小篆写作“” 。 随着燎柴祭祀形式的消失, “柴” 逐渐代替了 “祡” 而专指木柴。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1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