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𠭥” 反映的是一种与祭祀活动有关的事, 将木柴或束木置于灵台前,表示某种心意。 《说文》 : “𠭥, 楚人谓卜问吉凶曰𠭥。 从又持祟, 祟亦声。读若赘。”这段解释是根据小篆的字形而言。其实,甲骨文、金文、《三体石经》写作“、 、 、 、 ” , 字形虽不尽相同, 但基本构成完全一样。右边是只手(又) ,“手” 在古文字中与 “又” 写法相同; 左上是“木”或“束” (一束木),下边是灵台 “示” 。合起来正是以手置木于灵台的情景。 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 “” , 将 “木”误为 “出” , 与 “示” 合为“祟” ,成为《说文》误释“从又持祟” 的原因。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1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