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𦣞”虽是《说文》中的一个部首字, 但因字形变化很大, 字义歧说不一。 《说文》认为是人的下颌, 是对小篆字形而言。 甲骨文偏旁写作“” ,是梳篦形; 金文写作 “、 ” , 已经变形, 成为讹说的开始。 其中 “说文籀文”加表示头部的 “首”成为“” 。小篆将首改为“页”成“” 。
“熙” 字释义颇多。有 “光明说” 、“晒干说” 、“兴起说” 、“和乐说” 、 “嬉戏说” ……惜无定论。 笔者从熙字金文写作 “、 、”(巸)看,当与孕育婴儿有关。金文左边是母体两膀间双乳形,右边是未成形小儿“巳”字。小儿在母怀中吃饱后玩耍嬉戏,母亲自然高兴,母子和乐是十分自然的事。 “说文古文”写作“” , 是金文的讹变, 但仍保留了小儿的形状。小篆规范笔画时写作 “” 。后另加“火” (灬)表示光明、 晒(烤)干等也可讲通。笔者管见,存疑待考。
注: “巸” 字后期金文也写作 “” , 义随形变, 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态。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1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