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来纽、鱼部;来纽、鱼韵、力居切。

《金文编》281页《郭店》75页《说文》87页《睡甲》60页《马王堆》167页《汉印徵》卷4,12页《甲金篆》261页

形声字。皮肤之“膚”,从肉,𧆨声。《玉篇·肉部》:“膚,皮也。”《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用其本义。小篆作“臚”。《说文》:“臚,皮也。从肉,盧声。膚,籀文臚。”𧆨”是“盧”的初文,从𧆨与从盧得声相同。“膚”变为“臚”,属于形声字的声符繁化现象。“膚”﹑“臚”本是一字,后因用各有当,遂分化为两字:皮肤义用“膚”,今音,简化字作“肤”,从肉,夫声;胪列义用“臚”,音,简化字作“胪”,从肉,卢声。“膚”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但用的都是假借义。引尊:“引为魏膚宝尊彝。”“膚”读为鑢,《说文》:“鑢,错金铁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11:“顺乎脂膚血气之情。”“膚”用其本义。皮肉相附,故肤又可兼指肉而言。《易·夬》:“臀无肤。”此“肤”谓皮肉。又引申泛指物之表皮。《后汉书·蔡伦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皮为身体表层,故肤可引申而有肤浅﹑肤泛之义。“胪”用作皮义见于《礼记·礼运》:“胪革充盈。”孔颖达疏:“革外之薄皮。”但后来大多用其假借义。表示陈述义。《尔雅》:“胪,叙也。”《史记·六国年表》:“胪于郊祀。”司马贞索隐:“陈也。”表示传言。《国语·晋语六》:“风听胪言于市。”韦昭注:“传也。”今多用其胪列义。(严玉)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7: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