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kǎi溪纽、脂部;溪纽、海韵、苦亥切。

溪纽、脂部;溪纽、尾韵、祛狶切。

《楚系简帛》265页“敳”字偏旁《说文》102页《战文编》311页《马王堆》197页《甲金篆》312页《隶辨》385页“凱”﹑“愷”字偏旁

字形结构未明。《说文》分析作“从豆,微省声”,不尽可信,可能是“壴”的分化字,“豈”“壴”二者字形极为近似,上古声母极为接近,词义有关联。“岂”字约产生于东周,战国楚文字“敳”字声符是“岂”,写作“”,与同时代楚字“(壴)(郭店楚简)近似,两相比较,只是“壴”顶端正的“”形与“岂”顶偏倾的“”形之差。“岂”字顶部在小篆作“”,秦简作“”,西汉初期的马王堆帛书作“”“”,至东汉,由倾斜的“山”形渐变为端正的“山”形,置于“豆”上,确立了楷书体势。元代通俗小说抄本上,出现了“豈”的草书楷化形式“(下部封口),1935年《简体字表》收之为简体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据此把“豈”简化为“岂”(下部不封口)《说文》:“豈,还师振旅乐也。”(军队胜利归来时所奏的乐曲)本义是凯乐。先秦典籍都用“愷(恺)”字写这一本义,汉魏之后,渐用“凱(凯)”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秋季七月丙申那天,整队班师,高奏凯歌回到晋国)引申为和乐﹑欢快,这一意义在典籍中先用“岂”字,后用“恺”字。《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陆德明释文:“岂,本亦作‘恺’,同。”《诗》多见“岂弟”一语,《左传》引《诗》作“恺悌”。以上本义及引申义都读kǎi。后代所见“岂”字经常读音是,作副词,主要表示反问,也表示推测﹑期望或命令,这在古书上多写作“其”。“岂”在古书中或通“觊”,表示希冀,《说文》:“一曰欲也。”(金国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8 12: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