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集》15788《甲文编》200页《说文》92页《甲金篆》278页
形声字。从刀,录声。古文剥或从刀,从卜,卜亦声(见“𠚩”字条)。本义是指剥裂﹑撕裂。《说文》:“剥,裂也。”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112:“即以刀剥其头。”《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由剥裂义引申为削去﹑脱落义,由脱落义又可引申为搜刮﹑侵夺﹑伤害义。这些意义上的“剥”当读为bō。《后汉书·胡广传》:“若事下之后,议者剥异。”此处剥当读若“驳”,辩解义。用船分载转运货物也称“驳”。而剥用指去掉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时,则读为bāo。《诗·小雅·楚茨》:“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烹),或肆或将。”朱熹注:“剥,解剥其皮也。”当剥作扑打义时,则读若“扑”。《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章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