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篆》538~539页《说文》161页
会意字。较原始的写法作,表示一个人把孩子背在背上,本义是负子于背。《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意谓男子背着﹑抱着﹑牵着﹑扶着他们的妻儿)以“保”与“抱”并提,用的即是此义。后由此引申出保养﹑保护诸动词义。《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若保赤子。”《左传·成公十三年》:“奸绝我好,伐我保城。”又引申指背负幼儿的衣物,其字后来写作“褓”。又引申指养育幼儿之人。《礼记·内则》:“择于诸母与可者……为保母。”《礼记·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西周时又用作辅翼年幼的执政者或国子的官员之称。《书·君奭序》“召公为保”之“保”﹑《周礼·地官·保氏》之“保”。“保”字的形体演化,先是因其在构形上较原始的写法有明确表示背手于身后托子之形,后来便把这一部分简化,只在像幼子的形体下面加一斜划,保留以手托子的一点痕迹,用以与“仔”字相区别。西周金文在完成这一简化后,或又在“子”形之左下加一饰划,以求对称,成为《说文》小篆的形体来源。“保”的动作因为与手有关,战国时期,又出现在“子”旁上部附加义符“爪”的写法,成为《说文》古文的形体来源。受形声化风气的影响,“保”也曾一度出现追加“缶”字标识其读音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增加了书写上的繁琐,使用得并不广泛。隶变发生后,保字以小篆的构形结体,写作“保”。(董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