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28页《金文编》46页《战文编》53页《汉印徵》卷2,1页《甲金篆》61页《说文》28页《马王堆》38页《秦汉金文·下编》26页
少与小乃一字,本为象形字。卜辞中所见之“少”字皆与“小”字同义。《人》2389:“壬戌卜,甲子少(小)雨。”自来古文字学家皆以从三点之为小,以从四点之为少。甲骨文中二字构形实同,应为一字,二字分化大概是春秋战国间的事。少﹑小分化后,“少”之末笔“丿”起着与“小”相区别的作用,成为一个指事字,但同时又以“小”为声。金文中“少”多用同“小”。蔡侯钟:“余唯(虽)末少(小)子。”战国器哀成叔鼎曰“少去父母”,乃用为年幼义,用为此义时今读shào。𫨉氏扁壶“三斗少半”乃是不足﹑少于之义。用为此义今读shǎo。少﹑小可同义连用,指年幼。汉刘向《说苑·谈丛》:“仁慈少小,恭敬耆老。”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文》收有“尐”字,实为“少”之异体写法,其分析尐为从小乀声,少从小丿声都是没有根据的。战国时“少”有一异体作,乃是在“小”字下附加义符“子”,属于“比类合谊”的会意字(与“歪”﹑“劣”﹑“夯”﹑“甦”等造字方法相同),但同时以“小”为声。中山王鼎:“事如事𬔡(长),事愚如事智。”与𬔡对举,可知读为少长之“少”。(陈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