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ūn见纽、文部;见纽、文韵、举云切。
《甲文编》40页《金文编》58~59页《战文编》65页《类编》66页《说文》32页《马王堆》47页
形声兼会意字。从口﹑从尹,尹亦声。尹像手执权杖形,口表发号施令。“君”由“尹”字分化而出,但二字在甲骨文中用法并不完全等同,西周金文中二字分化比较彻底,混用只有个别用例(如公臣簋有三件,两件作“天尹”,一件作“天君”)。《荀子·礼论》:“君者,治辨(办)之主也。”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具体的事都由手下人来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君”,“君”本王臣之称。甲骨文中“君”字之义或与“尹”同用,如多君与多尹﹑多臣﹑多公均指人臣,西周仍承用此义。甲骨文﹑金文中商﹑周最高统治者称“王”或“余一人”,未有称“君”者。整个两周时期,“天子”始终是周王的特有称呼。两周金文中,周王以外之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之首领均可称之为“君”。“君”或“天君”在金文中可用来指周王之后妃,如作册瞏尊“君令余作册瞏安夷伯”之“君”;也可指宗妇,即宗子之妻,如五年琱生簋“以君氏令曰”之“君氏”。“君”还用于职官名,如“里君”﹑“邦君”等。金文中“君”也用于指丈夫,反映出当时君统与宗统的合一,夫妻关系如同君臣关系。春秋战国时用为封君之称,如樊君鬲之“樊君”﹑邛君壶之“邛君”﹑鄂君启舟节之“鄂君”,文献中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君”还用为动词,表统治﹑治理义(见晋姜鼎),也可以用为姓氏。战国中山王方壶始见“君臣”对称,曰“遂定君臣之位”,同时君又称“主”,如“臣主易位”,这个意义是后世用为“天子”的“君”的一个重要演变链环。“君”后世便衍申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说文》古文“君”字形体发生了讹变,侯马盟书中就产生了这种写法,是由﹑形讹变而来的(尹字也呈这种讹变态势:甲骨文—金文—金文—《说文》古文)。(陈英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