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127页《篆隶表》402页
变体字。始见于小篆,字形从反“㞢(之)”(参见上“之”字条)。本义指环绕。《说文》:“帀,周也。从反之而帀也。”王筠释例:“㞢者,出也。既出而反,是周帀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沟池环帀,竹木周布。”引申为量词,周。《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惙。”又假借为“集”。新嘉量:“黄帝初祖,德帀(集)于虞;虞帝始祖,德帀(集)于新。”(字形2)因“帀”之字义与行走有关,俗书遂加“辶(辵)”旁作“迊”。唐颜元孙《干禄字书》:“迊帀:上通下正。”又,“匚”旁之“𠃊”或作“辶”,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字例》谓俗书“匱匠从走”(俗称“辶”旁为“走之”),如南朝宋爨龙颜碑“匠”字作“”(《碑别字新编》21页),唐润州魏法师碑“匱”字作“”(同前277页)。“”字的结构恰好与“”﹑“”相似,于是被误认为也是从“匚”之字,而回改为“匝”。《康熙字典·匚部》引《增韵》:“帀,俗作匝。”新中国成立后,“帀”作为异体字并入了“匝”字。(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