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guàn见纽、元部;见纽、换韵、古玩切。

《古文典》984页《甲文编》180页《金文编》259页《类编》308页《说文》77页《篆隶表》242页《隶辨》575页

初为象形字,即商代甲骨文之“萑”。由于萑与雚并禽鸟,并为牙音(或喉牙邻纽)﹑元部,故古初即由一字表达(卜辞中二字均得表灌祭,即其证)。也可以看作萑是雚的源头与声首,后加形旁吅xuān成为从吅从萑﹑萑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表意偏旁吅是从二口的会意字,表示雚的本义与鸣叫有关。甲骨文中已见“雚”字,西周沿袭其结构。战国时构件“隹”多作,且隹下又加一为饰件。《说文》从商周主流结构,去掉饰件,隶变后楷书作,新字形作雚。雚字也有一个同形字,即从艸﹑𨾴声字,见战国玺印,作,当是《说文》“𦼉𦯠也。从艸,萑声”之别体。雚huàn与雚为同形字,但今雚huàn字不用,用《说文》𦼉,也就不是同形字了。“雚”的本义是一种鸟,今字作“鹳”。《南明》545:“王其遘雚,又(侑)大乙弜又?”《诗·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说文》引作“雚”。通“(祼),祭名。《合集》38310:“癸卯卜,贞:王旬亡祸?在六月乙巳示典其雚?”效卣:“隹四月初吉甲午,王雚于尝。”通“”,观览。《小屯南地甲骨》2232:“王其雚日出?”郭店楚简《六德》:“雚者(诸)诗书,则亦在矣。”地名或方国名。雚女觯:“雚女。”假借作芄兰。《尔雅·释草》:“雚,芄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其实嫩时有浆,裂时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称。其中一子有一条白绒,长二寸许,故俗呼婆婆针线包,又名婆婆针袋儿也。”通“”,苇荻类。《墨子·旗帜》:“凡守城之法,石有积,樵薪有积,菅茅有积,雚苇有积。”(张标)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