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ōng影纽、东部;影纽、钟韵、於容切。
《甲文编》177页《金文编》257~258页《古文典》404页《说文》76页《汉印徵》卷4,6页《篆隶表》240页《隶辨》19页
形声字。殷商甲骨文作从水,声。形旁水是水流之象,表示雝的本义与流水有关。声旁是从隹﹑宫省声的形声字,本义当与鸟有关,于雝表音,与雝为冬东旁转。雝的远源﹑声首是吕,近源﹑准声首﹑初文是。吕见于甲骨文(非吕,lǚ),构形不明,其与构件隹结合而为。古初以为雝,后乃造分化字。甲骨文中表地名时初作“”,后作“雝”,战国燕玺﹑晋器﹑古玺并有读“雝”者,即其证。甲骨文中雝字构件水作,作﹑,或省作。西周金文则水繁化作,作,或省作,或又讹作;同时有的字增加形旁殳。春秋时与商周以来的主流结构保持了一致,从水﹑声。战国时声旁极尽变化,试看下列字样得见一斑:
当时雝作﹑,虽然怪异,基本结构也还分明。《说文》整理作“从隹,邕声”,是理据重构。构件邑实是吕之讹。隶变后楷书作雝,是小篆的笔势变化。其本义当与水有关。《说文》训“雝𪆫”,鸟名,盖假借义。地名。《殷虚书契前编》2.36.4:“王田(畋)雝,往来亡灾?”雝伯原鼎:“雝伯原乍宝鼎。”人名。《前编》4.29.4:“□辰卜,贞:子(雝)不作艰?不葬?”《合集》13422:“雝目有羽(翳)?”雝鼎:“雝乍母乙鼎。”通“饔”,以食招待。䣄王鼎:“用雝宾客。”通“壅”,堵塞。毛公鼎:“勿雝建(楗,塞)庶民。”和谐。毛公鼎:“雝我邦小大猷(谋划)。”象声词。㝬钟:“雝雝。”雝为小篆隶定体,隶变作雍,更为通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为正体。参见“雍”字条。(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