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í从纽、辑部;从纽、辑韵、秦入切。
《甲文编》186页《金文编》264页《汉语字形表》147页《楚系简帛》314~315页《古文典》1396~1397页《四声韵》81页《篆隶表》246页《说文》79页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简体作从一隹或一鸟在木上,古代隹﹑鸟难分,原本一字,后乃分化为二。繁体作三隹在木上(三隹为雥,已演化为兼表音的声旁,雥与集声韵并同)。繁体经战国﹑《说文》的发展,结构一脉相承,楷书最后作雧。简体经西周,到战国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会意结构,从一隹在木,最后被《说文》所采纳,楷书作集;一个是形声结构,从集﹑亼(jí)声,“亼”或省作“人”。此结构没被《说文》采纳,隶定作。《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集为正体。本义是群鸟集于木上。《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引申指降﹑予。毛公鼎:“唯天(将)集氒(厥)命。”引申指成就﹑完成。《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金文用作人名。集簋:“集乍父癸宝尊彝。”国族名。父癸爵:“集父癸。”雧人,官职名。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雧人?古主取薪者也。”战国楚器﹑简之“集脰”﹑“集尹”等并亦职官名。通“缉”,和协。《史记·周本纪》:“武王以殷初定未集。”(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