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篆》692页《说文》207页
形声字。从火,番声。本义为焚烧。《说文》:“燔,爇(ruò)也。”《庄子·盗跖》:“文公后背之,(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燔死人头皆冶。”由焚烧引申为烤﹑炙。宋陆游《鹅湖夜坐书怀》:“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燔”在古代还常用作“膰”的通假字,指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脱)冕而行。”“燔”的古今字形无大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燔”右上部分并非采摘的“采”。(郭小武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