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lái来纽、之部;来纽、咍韵、落哀切。

máo莫交切。

里之切。

《考古与文物》1996年5期5页图5容庚《秦金文录》(一卷,民国二十年原印本)《战文编》61页《说文》30页《汉印徵》卷2,4页《秦汉金文·下编》37页

形声字。从牛,𠩺声。此字音切至《玉篇》时既已疑莫能定,《𠩺部》:“犛,莫交切,又力之切。”犛从𠩺声,当为力之切或里之切。读莫交切究竟是语音变化的结果,还是由于方言差异或是犛字与氂字切音抄倒,今已不能考索。犛﹑氂﹑斄三字音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讹混。犛本义是犛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荆山……其中多犛牛。”郭璞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犛牛的外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因此人们据此多长毛之特征另造了一个从牛毛声的“牦”字,毛同时兼表义,以代替结构较繁复的犛字。犛读莫交切也可能与牦字的产生有关。文献中亦用旄指犛牛,旄本义指用牦牛尾在旗竿做装饰的旗子。《说文·㫃部》段玉裁注:“旄,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谓此旗为旄,因而谓犛牛尾曰旄,谓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牦”也有可能是旄引申出旄牛义后制作的一个旄的分化字,专表牦牛义,并同时取代了犛。以上读máo。又用作地名,汉有“犛靬”,也作“骊靬”,读(陈英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8: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