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文编》213页《金文编》320页《金文编》811页“𫱲”字偏旁《战文编》305页《战文编》788页“聘”字偏旁《说文》101页《隶辨》615页“聘”字偏旁
会意字。从𠙹(缶形器),从丂。“甹”字始见于商代,在西周曾有几种增繁形式,一是加声符“并”,二是叠增一“𠙹”,三是在西周晚期在叠增过的字形左下增“口”形,因此变下部之“
”形为“可”形。但是,在合体字中,多保持原有结构。战国文字仍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楚地)继承西周晚期增从“口”的形式,而且“由”形演变为“
”“
”等形;但是居于演变主流的秦系文字先变“由”为“由”,随后又把下部变作“丂”形,为汉代以后的字形所继承,直至楷书。本义不明。早期假借作“屏”,用辅佐义。西周班簋:“王令毛伯班更虢成公服﹑𤲀(甹)王立(位),作四方亟(极)。”(周王命令毛伯班继承虢成公的职位,辅佐王位,作四方的准则)汉代都城长安一带的方言称任侠轻财之人为“甹”。《说文》:“甹,侠也。三辅(长安近畿地区)谓轻财者为甹。”后代“甹”字罕用,一般只作合体字偏旁。(金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