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493页《金文编》828页《战文编》818页《说文》266页
会意字。甲骨文“戠”,从戈﹑从言,会意不明。所从“言”或省作“”(䇂),或作“”,加二点为饰。金文承袭甲骨文,或在“言”所从的“口”内加饰点,遂似从“音”。战国楚文字“戠”字所从的“言”旁多有讹变,或上加短横为饰,或赘加“之”声,或“之”﹑“戈”共用一横画;所从的“口”多讹作“田”。三晋文字“戠”所从的“戈”与“音”分离,为《说文》篆文所本。甲骨文“戠”字有不同的用法。或读“食”。《合集》33698:“庚辰贞:日又(有)戠(食)。”《屯南》726:“壬寅贞:月又(有)戠(食)。”或读“特”,甲骨文“戠牛”,读为“特牛”。或读“待”。《合集》5069:“王勿出戠(待)。”(王不要马上出去,而先等待一下)铜器铭文“戠”读“识”。何尊“亡戠”读“无识”。或读“织”。免簋“易戠衣”读“赐织衣”。《礼记·玉藻》:“士不衣织。”战国文字“戠”读“职”。《玺汇》0205:“戠岁之玺。”“戠岁”读“职岁”,官名,见《周礼·天官·职岁》。或读“织”。《玺汇》0213:“戠(织)室之玺。”“织室”,官名。或读“识”。《包山楚简》26:“正罗寿戠(识)之。”“识之”,记录这件事。或读“特”。《包山楚简》200“戠牛”,读“特牛”。(徐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