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ǐn明纽、文部;明纽、轸韵、眉殒切。
fēn滂纽、文部;敷纽、文韵、抚文切。
《金文编》211页《古文典》1167页《睡甲》46页《说文》67页
会意兼形声字。西周金文作从又从民,民亦声。形旁又为手之象,表示敃之本义与手相关;形旁兼声旁民,像锐器刺入目内,为盲之本字,借目之体象民之形,表示敃的本义与民相关且表声,敃与民并明纽,文真旁转。民为敃之源头﹑声首,西周金文已经出现。西周时象形的民已讹变作不象形的或,又或加饰笔作或。战国时的主要变化是又作攴(属于形义皆近偏旁的通用),这一作法为《说文》肯定并占据主流地位。隶变后楷书作敃,是笔势变化与笔意变化的结合。《说文》本义是“彊”,即强悍,与金文以手将锐器刺入目内的构意基本相合。引申指勉力﹑努力(此义古代曾借“昬”表示),以上读mǐn。纷乱貌,读fēn。通“愍”,忧。大克鼎:“得屯(纯)亡敃。”(得以保全无忧)通“旻”,旻天,秋天。毛公鼎:“敃天疾畏(威)。”《诗·小雅·雨无正》正作“旻天疾威”。通“文”,文绣。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女子操敃红及服者,不得赎。”(做文绣女红和衣服的女子不能赎身)通“㨉”,抚摩。云梦秦简《日书》甲种:“人毋(无)故而忧也,为桃更(梗)而敃之。”金文亦用作人名。雍工敃壶:“二年寺工(工师)壶﹑雍工敃。”(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