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从纽、脂部;从纽、齐韵、徂奚切。
jì从纽、脂部;从纽、霁韵、在诣切。
zī精纽、脂部;精纽、支韵、津私切。
zhāi庄纽、脂部;庄纽、佳韵、庄皆切。
《甲文编》302页《金文编》487页《甲文编》303页《金文编》488页《汉语字形表》273页《楚系简帛》588页《金文续编》157页《说文》143页《篆隶表》468页
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均像谷穗上端齐平之形。甲骨文又或作“”,金文或作“”,均像谷穗上端之形,但略有高下错落。金文中的“齐”多数用为国名。战国金文或下从二横作“”,或下部连为一体作“”。小篆作“”。《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徐锴系传:“生而齐者,莫若禾﹑麦也。二,地也。两傍在低处也。”所以“齐”的造字本义就是谷穗整齐。后来泛指整齐。甲骨文用为地名:“癸丑王卜,贞:旬亡,在齐次。”(《合集》36821)《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理也。也引申为“等同”之义。《淮南子·精神》:“齐死生。”高诱注:“齐,等也。”又引申为“全部”之义。《荀子·王霸》:“四者齐也。”杨倞注:“齐谓无所阙也。”也假借为“斋”字。如者𣱼钟:“齐(斋)休祝成。”(《集成》1.125)由此引申出“庄严”﹑“肃穆”等义。又通假为“脐”。《左传·庄公六年》:“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啮腹齐,喻不可及。”由此引申出“中央”﹑“中正”﹑“中和”等义。也假借为“翦”。《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郑玄注:“齐,翦也。”由此引申出“限制”等义。又假借为“剂”﹑“哜”﹑“粢”﹑“秶”﹑“齎”﹑“齍”﹑“跻”等。“齊”今简化为“齐”。(王志平)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