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364页《甲文编》10页《金文编》13页《类编》175页《楚系简帛》22页《说文》8页《篆隶表》12页
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像人跪在地上或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本义是祝祷。《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祝于祖乙。”(向祖先祖乙祝祷)“祝”字即用此义。引申之则祭祀时主持祭礼之人亦可称为“祝”。《说文》:“祝,祭主赞词者。”《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回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金文中的“祝”多用作官称,𨟋簋:“毛白(伯)内(入)门,立中廷,右祝𨟋。”“昔先王即命女(汝)乍(作)邑五邑祝。”又有官名“大祝”,禽鼎:“大祝禽鼎。”《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祀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甲骨文之“祝”字本像人跪在地上或跪于神主之前祷告之形。西周早期金文承袭甲骨文,但在晚期,像人跪坐之形变为站立之形,在写法上与“兄”字相同。春秋以后各代文字沿袭西周晚期文字,除书体上的变化外,字形本身变化不大。(白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