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系简帛》572页《说文》140页《银雀山》241页《篆隶表》454页
形声字。战国文字从㫃,青声,“青”与“旌”古音相近。《曾侯乙墓竹简》65:“朱
”,即“朱旌”。《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从㫃,生声。”所谓“旌”是指“旄首”(指旗竿头上装饰用的牦牛尾)上又缀有数根合为五彩的羽毛。《周礼·春官·司常》:“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郑玄注:“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于旞旌之上,所谓注旄于干首也。”“游车”,《周礼·春官·司常》作“斿车”,即“木路(辂)”,是王车的一种。最早时,车所载的“旌”其“旄首”上大约仅有“析羽”(即数根羽毛),后来才又有了旗旛的。此后“旌”也用为旗帜的总称。“旌”有时甚至混同于“旂”,如《楚辞·七谏·自悲》:“载雌霓而为旌。”王逸注:“旌,旗也。有铃为旌。”由于“旌”是由竿头注有毛羽做成的,与使者所持的“节”很相似,所以也用为“节”。《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郑玄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将送者执此节以送行者,皆以道里日时课,如今邮行有程矣。”后由此引申出“旌表”﹑“彰旌”之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左执茅旌。”这是引申用法。“茅旌”是指祭祀时,指引神道及保护祭者所用的没有切断的茅草,与本义已经相去甚远了。(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