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谱系疏证》3251页《说文》65页《汉印徵》卷3,18页《隶辨》676页《篆隶表》201页
会意兼形声字。从竹从聿,聿亦声。形旁竹为竹叶之象形,表示筆字本义与竹有关;形旁兼声旁聿是从又持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笔与聿并物韵。笔字始见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说文》从其结构作“从聿从竹”。隶变时,竹或作艸,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说文》训竹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的将竹头写作䒑,但皆非主流。楷书从《说文》结构作筆,简化字作笔,从竹从毛,会意字,不再是会意兼形声字。简体最早见于北齐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后来被确定为正字。与,皆未成为正体。笔的本义是书具。《庄子·田子方》:“䑛笔和墨,在外者半。”云梦秦简《日书》甲种46背2:“取女笔拓之,则不来矣。”引申指书写。《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引申指书画作品。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又指汉字的笔画。《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又用作量词,多用于钱款﹑帐目。史传秦蒙恬造笔,甲骨文笔作及墨书卜文证,至迟在商代,人们已制笔﹑用笔。(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