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编》295页《说文》95页《甲金篆》285页
形声字。战国文字“箭”本从竹,歬(前进之“前”的初文)声。小篆改为从“前”声(“前”本是“剪”的初文,从刀,歬声)。“箭”的本义是箭竹,是一种竹子。《说文》:“箭,矢(竹)也。从竹,前声。”《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箭竹是一种可用来制矢的竹子,故后来称“矢”为“箭”。《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𬭤,关西曰箭。”《释名·释兵》:“矢,又谓之箭。”鄂君启车节:“母(毋)载金革黽(䉋)箭。”《山海经·西山经》:“其阳多箭䉋。”其“箭”﹑“䉋”连用,皆为竹名。后多用“箭”称矢。(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