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121页
形声字。从木,困声。本义指门限,古代竖立于门中以作限隔的短木。《说文》:“梱,门橛也。”徐锴系传:“谓门两旁挟门短限,今人亦谓门限。”朱骏声通训定声:“横界于门下者为阈,亦曰切,直竖于门中者为梱。”(参见本部“橜”字)字亦从“門”作“閫”。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门閫”条引《三苍》:“閫,门限也。”《集韵·混韵》:“梱,或作閫。”《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南史·沈顗传》:“从叔勃贵显,每还吴兴,宾客填咽,顗不至其门。勃就之,顗送迎不越閫。”特指郭门的门限。《周礼·秋官·大司寇》“军刑”贾公彦疏:“以其在军,梱外之事,将军裁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骃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閫也。”引申指统兵在外的将帅。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閫。”又引申指宫中的道路。明王志坚《表异录·宫室》:“宫中路曰閫术。”又指后妃居住的内宫。《后汉书·皇后纪》:“内无出閫之言,权无私溺之授。”又借指妇女。清李汝珍《镜花缘》八十九回:“昔閫能臻是,今闺或过之。”特指妻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尊閫薄相,恐不能佐君成业。”汉以后古书多用“閫”字。新中国成立后,“門”简化为“门”,“閫”类推简化为“阃”。(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