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三犙參驂三參三十卅 |
字源 | səm 三犙:tsəm 參驂(心清旁紐,叠韻) səm 三:shiəm 參(曑)(心山準雙聲,叠韻) səm-zjiəp 三十:səp 卅(艨)(合音) 《廣韻》:“三,數名。”《説文》:“三,天地人之道也。”《易·豐卦》:“三歲不覿。”干注:“三者,天地人之數也。”《國語·周語下》:“紀之以三。”注:“三,天地人也。” 《説文》:“犙,三歲牛。”《急就篇》:“犙㸬特犗羔犢駒。”顔注:“犙,三歲牛也。” “參”是三的集體。《易·説卦》:“參天兩地而倚數。”虞注:“參,三也。”《繫辭上》:“參伍以變。”疏:“參,三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注:“志言信三者具,而後身安存。”疏:“參,即三也。”《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注:“人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則是參於天地。”今人多誤解作“參驗”。《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而勤思乎參天貳地。”師古曰:“地與己并天爲三,是參天也。”《揚雄傳上》:“參天地而獨立兮。”師古曰:“參之言三也。”《文選·班固〈答賓戲〉》:“參天地而施化。”注引項岱:“參,三也。參,又表示三分。”《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注:“三分國城之一。”釋文:“參,七南反,又音三。”《國語·齊語》:“參其國而伍其鄙。”注:“參,三也。謂三分國都以爲三軍。”《考工記·輪人》:“參分其輻之長而殺其一。” 《説文》:“驂,駕三馬也。”這也是集體的三。後來駕四馬,則左右兩旁的馬叫“驂”,也叫“騑”。《詩·鄭風·大叔于田》:“兩驂如舞。”箋:“在旁曰驂。”《墨子·七患》:“徹驂騑。”《荀子·哀公》:“兩驂列,兩服入廄。”《楚辭·九歌·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遠遊》:“驂連蜷以驕驁。”洪注:“《説文》云‘騑,驂,旁馬。’则騑﹑驂一也。”《左傳·桓公三年》:“驂絓而止。”疏:“初駕馬者以二馬夾轅而已。又駕一馬,以兩服爲參,故謂之驂,又駕一馬,乃謂之駟。故《説文》云:‘驂,駕三馬也。’‘駟,一乘也。’兩服爲主,以漸參之兩旁二馬,遂名爲驂。故總舉一乘則謂之駟;指其騑馬,則謂之驂。《詩》稱‘兩驂如舞’,二馬皆稱驂。” 《説文》:“曑,商星也。參,曑或省。”段注:“商當作晉。”通常寫作“參”。《廣韻》:“參,參星,所今切。”《詩·唐風·綢繆》:“三星在户。”傳:“三星,參也。”《史記·天官書》:“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按:三星,指參宿一二三;其外四星,指參宿四五六七。《漢書·天文志》:“參爲白虎。三星直者爲衡石。”師古曰:“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也。” 《説文》:“𠦃,三十并也。”一般寫作“卅”。《廣韻》:“𠦃,《説文》云:‘𠦃,三十也。’今作卅,直以爲三十字。蘇合切。”徐鍇曰:“義與廿同。”徐灝曰:“戴氏侗引洪景盧曰:‘今人書二十爲廿,三十爲卅,四十爲卌,皆《説文》本字。’按:《廣韻》亦引《説文》:‘卌,數名,先立切。’今《説文》無卌字,蓋傳寫佚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4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