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墮鬌墮墜墜隤 |
字源 | duai墮(陊隋墯):tuai鬌(定端旁紐,叠韻) duai墮:diuət墜(隊隧䃍)(歌物旁對轉) diuət墜:diuəi隤(頹穨愗)(物微對轉) 《説文》:“陊,落也。”徐鉉曰:“今俗作墮。”《玉篇》:“陊,小崩也。”《廣雅·釋詁四》:“墮,脱也。”《廣韻》:“墮,落也。”字亦作“隋”。《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傳:“摽,落也。盛極則隋落者,梅也。”《衞風·氓》:“其黄而隕。”傳:“隕,隋也。”釋文:“隋,字又作墮。”字又作“墯”。《漢書·匈奴傳上》:“匈奴孕重墯殰。”師古曰:“墯,落也。”《後漢書·董卓傳》:“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墯泥。” 《説文》:“鬌,髮墮也。”王筠曰:“墮者,落也。”《廣雅·釋詁三》:“鬌,落也。”《方言》十二:“鬌,盡也。”注:“鬌,毛物漸落去之名。” 《廣雅·釋詁二》:“墜,墮也。”《公羊傳·文公三年》:“死而墜也。”注:“墜,隋地也。”《楚辭·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注:“墜,墮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争先。”注:“墜,墮也。”字本作“隊”。《説文》:“隊,從高隊也。”《考工記·輪人》:“輪人爲蓋,殷畝而馳,不隊。”注:“隊,落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俾隊其師。”注:“隊,隕也。”《荀子·禮論》:“入焉而隊。”注:“隊,墮也。”字亦作“隧”。《淮南子·説林》:“有時而隧。”注:“隧,墮也。” 《説文》:“䃍,陊也。”《漢書·敍傳下》:“薄姬䃍魏。”師古曰:“䃍,古墜字。”《説文新附》:“墜,陊也。”徐鉉曰:“古通用隊。”按:“隊﹑䃍﹑墜”實同一詞。 《説文》:“隤,下隊也。”《廣雅·釋詁一》:“隤,壞也。”又:“隤,下也。”《漢書·史丹傳》:“隤銅丸以擿鼓。”師古曰:“隤,下也。”《蘇武傳》:“士衆滅兮名已隤。”師古曰:“隤,墜也。”《司馬遷傳》:“隤其家聲。”師古曰:“隤,墜也。”《司馬相如傳上》:“隤牆填壍。”師古曰:“隤,墜也。”《揚雄傳上》:“發祥隤祉。”師古曰:“隤,降也。”《漢書·食貨志上》:“因隤其土。”師古曰:“隤,謂下之也。”字亦作“頽﹑穨”。《爾雅·釋天》:“焚輪謂之頽。”孫注:“迴風從上下曰頽。”李注:“焚輪,暴風從上來降謂之頽。頽,下也。”《詩·小雅·谷風》:“維風及頽。”傳:“頽,風之焚輪者也。”疏:“頽者,風從上而下之名。”《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頽乎!”《文選·馬融〈長笛賦〉》:“感廻飆而將頽。”注:“頽,落也。”《一切經音義》二十七:“古文作頽﹑墤二形。……《玉篇》作隤。”字又作“𨽟”。《急就篇》:“碓磑扇隤舂簸揚。”顔注:“隤,字或作‘𨽟’。𨽟之言墜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4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