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扇 |
字源 | 扇shàn “扇”字为什么要用“户”和“羽”组成?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扇”的本义是门扇。门有两扇,鸟有两翼,二者相似,故“扇”字用“户”和“羽”组成。也有人认为“户”表示意义,“羽”是“翅”字的省略,表示声音。这些说法似都有难以令人满意的地方。另一种意见认为“扇”的本义是扇动,鸟和昆虫飞行时常扇动翅膀,所以“扇”字由“羽”字构成,“户”则表示读音。这种看法似比较合理。只是在后来的演变中,“扇”的读音和“户”的读音差别较大,“户”已经不能表音了。 “扇”的本义是扇动,门的开合就是门扇的来回扇动,所以门扇也称为“扇”。扇子之所以称为“扇”,也是因为使用时需要来回扇动的缘故。 扇子的发明应该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古籍中有舜发明了“五明扇”的说法,虽然不见得可靠,但尧舜时代已有扇子是不容置疑的。扇子的发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日常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扇动某物会产生凉风的现象。先民们看到鸟扇动翅膀则生风,便手持羽毛扇风取凉。正因如此,早期的扇子大多为羽扇。《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写到人们手持鸟羽跳舞的情景。如《诗经·陈风·宛丘》中说:“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后两句意思是说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舞蹈者都手持鹭鸟的羽毛跳舞。在后世的舞蹈中,扇子是一种常见的道具,看来这是自古传承下来的风气。 古代的扇子都是不能折叠的,称为“屏扇”或“硬扇”。折扇的出现则比较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人认为出现于唐代,还有人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前两种说法缺乏根据,出现于北宋的说法有可靠的历史记载。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折扇是高丽国的使臣作为礼品带进中国的,原本出自倭国(现在的日本),当时颇为珍贵。《大美百科全书》里“扇子”词条说,折扇是公元七世纪时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发明的,这跟郭若虚“本出于倭国”的说法是一致的。 折扇在宋代曾在局部流行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录了杭州城里各行各业的店铺,其中就有“周家折揲(叠)扇铺,陈家画团扇铺”。折叠扇有专卖店,说明有市场需求。不过,折扇当时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因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其广泛流行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 “扇”除了扇子的意思外还有阉割牲畜的意思,后来写作“骟(shàn)”。殷墟卜辞中就有阉割家畜的记载。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686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