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的字头图解

国家通用规范级字(第 58)
字形图解图片
造字法:指事
解字参考: 止 乏 此 些 往 步

”的拼音和发音口型

zhī

z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ī 的发音要领: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和声母“zh、ch、sh、r”相拼。

”的字形演变

”的字源解说

,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楷书承续隶书字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的字义引申

”的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本义只见于古文

市,而忘操。——《吕氏春秋》    

,适也。——《广雅》

自伯东。——《诗 • 卫风 • 伯兮》

沛公军。——《史记 • 项羽本纪》

虚所卖。——唐 • 柳宗元《童区寄传》

②代词:代人或事或物。  /  总之    操之过急    求之不得    取之不尽    言之有理    取而代之    有过之,无不及    反其道而行之 

宣王说。——《韩非子 • 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曰。——唐 • 柳宗元《三戒》

③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语气助词,用以凑足。双音节。  之后 之前  /  赤子之心 光荣之家    缓兵之计 无价之宝    久而久之    千里之外 

十分之九    数目之大 中国之大 战斗之烈    意料之中    钟鼓之声    以子之矛,攻之盾    

吾见师出。——《左传 • 僖公三十二年》

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巫医乐师百工人。——唐 • 韩愈《师说》


  • 逍遥蜗牛    评论“”字网页    2020-03-11 10:04:46来自PC端
    【之】:甲骨文图案提示,脚跟根于地。
    正常应是脚掌根于地,画图为脚跟根于地?
    下横线代表地,也可以解释为出发之点。引申为从一点而出,派生出未知的一个象限,这个点就如坐标原始点,而所行模拟一个象限。
    【之】本意:象形而会义字;突出复杂而未知启归于一点,以点可代替一面。如此,则所有之的用法通解。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那个)市集。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你从这里向东而去呀!我就披头散发不打扮了。
    【另】飞蓬也可以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蓬草纷乱无章,但风吹很容易从根而断,随风而滚。
    若将甲骨文图案看成蓬草之根,以易断之根指代全体,也是一种思路。


  • 知乎用户裸猿    评论“”字网页    2019-06-18 17:46:59
    附:我对足的理解:人之为足。。树之为枝。。之并非折叠上升,而是螺旋形上升。。足,并非Foot,而是人性升腾升华后的结果,相当于凯旋胜利后的气势。。。。足,从口,从之。。之这个字有两个方向性,向上空间折腾为足,向下向土折腾为止。。《说文》:止,下基也。有点道理,可理解为,植物根部也有向下螺旋形(之)折腾,一旦折腾不下去遇砂石或硬土。。之----这种螺旋形宇宙神秘力量的作用---即“止”。。。之/足/止/趾这四个字----之是原始概念,然后经过“哲学”加工成足止趾。。。这个哲学就是古人对宇宙自然与人自身的认识,后人想解读甲骨文需要与上古人类一个频率,不然看不出古人的道道
  • 知乎用户裸猿    评论“”字网页    2019-06-18 17:43:14
    之,有点像蚩尤头屮,但这不是发明者想表达的意思,甲骨文发明者想表达一种螺旋形的向上升发,蚩尤头只能表述平面向上,而之的甲骨文能看出发明者想拼命表述一种3D立体的螺旋形升发,于是出现那种不好理解的构造。。。画个平面草简单,但想传达一种螺旋形力道,必须用这种斜上岔 。。。另外《説文解字》:之,出也。有道理,因为双倍“升发”屮可能表达立体螺旋形升发。。。总而言之,之,是一个很本质的---能传达甲骨文构造背后哲学原理的字
  • jenny    评论“”字网页    2019-05-19 20:02:44
    可以把晗字的意思加进去,根本查不到这个字。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08-02 22:43:48
    之、止在先秦两字颠倒的佐证:清华简《繋年》简23:蔡哀侯命【之止】(合文,现在隶定为“之止”,但比对三体石经古文,应该为“止之”。也符合上下文)。清华简《繋年》集释P112:(简23)这类颠倒顺序的合文商代甲骨文已有。并给出了《左传》“楚子止之”的同样用法。商甲骨文因为不是书写在竹简上,有严格的字序、简序,而是刻在龟甲等骨片上,在灼烧的兆文附近,所以偶有字序左右颠倒的情况,而且没有出现“之止”的合文。我相信商文字“止”、“之”泾渭分明,错位在周并延续到后世。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07-07 18:15:39
    还有“武”,因为止、之意思搞反,理解出“止戈为武”,近代还据此派生出"汉字一个字表达两个相反意思的“”深奥辨证智慧"这样明显违背造字原理和通识的结论,严重混淆了对汉字的认知。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07-07 18:09:10
    "之”和“止”严重理不顺。非常怀疑在周朝的时候把两个字形搞反了,后世延续。古文"之”=屮+一,表示植物掐尖(古文“出”字截断),也就是停止的意思;古文“止”=足去掉“口”,依旧是行进的意思。跟这两个字有关的大部分字形继承的是古文字形(周就开始弃商文字而回归古文),但是周似乎搞反了,导致大量的字形意不顺:走=夭+止,步=左止+右止。。。只有现在写法的“止”意思为行进才说的通;鼓、聲当中的“士”都是表示固定,也就是古文“之”的隶变写法,就是停止的含义,还有寺(止于分寸)、時(日止之分寸)、侍(侯立近旁者)。而“之”先秦的主要用法是“去”的意思,但是字形恰恰是停止的意思;还有仔细看汉朝的隶书“之”的写法,有古文"止”作走之底偏旁的神韵:一捺上面两点或者两点加一短撇,也就是说隶书“之”是古文“止”变形来的。整个周的先秦开始两个字形的全套含义互换了。还有“正”,正月就是一个时间的起点,正还有征讨的意思,正过来就是归零复位、从一开始,都与停止的意思相反。而甲骨文造字方式有所不同,他一个脚掌形“通吃”这两个字的含义:脚掌形(zhi)表示脚趾,同音假借为“停止”(甲骨文没有为这个含义造字形);脚掌形(zhi)+一表示行走,这个指事好理解。后世这两个字族的字形跟甲骨文没有什么关系了,硬是套上甲骨文,越搞越糊涂。
  • 紫流星    评论“”字网页    2018-07-05 10:04:00
    个人见解:之,是出的一半加一横,本意表草木从大地上长出来,强调了客观的自然属性;之的代词助词都是转注假借的结果。出是草木整个发芽长大的过程,有点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生是作物从土壤里面长出来,其强调了人为的主观属性;而止是脚站在大地上,引申为停止等其他意义。
  • 复婴    评论“”字网页    2018-04-13 19:06:15
    之,出。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地上生出草木枝丫。
  • 子懿他爹    评论“”字网页    2017-06-20 09:40:24
    喜欢这个字典,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理解,之是左脚的标志,止是右脚的标志,走正步,左脚先行,右脚停止,个人猜的,仅供参考。
  •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9: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