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的字头图解

国家通用规范级字(第 762)
字形图解图片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爪 又 糸 辞 治

”的拼音和发音口型

luàn

l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

uàn 的发音要领:介音u轻短,主要元音a清晰响亮,发完后,紧接着软腭下降,逐渐增强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齿龈,抵住上齿龈作出发n的状态。

”的同族字表

人部 衣饰篇 丝族(丝族共计201字)
上一字头:紊
下一字头:玄
    幺 么 丝 绪 缕 绺 线 绳 辔 绢 绵 纸 絮 绅 组 冬 绯 纲 幻 级 绛 南 绮 琴 瑟 绶 县 绚 乙 纱 绒 緟 綮 紽 缊 绐 纰 颣 徽 缙 綨 缦 絻 絇 纣 纮 緷 纼 絃 縻 缛 繐 紃 缣 絑 綵 绫 绸 缎 纹 綪 绡 䌹 紾 絺 缯 緻 纨 绔 緥 繻 綀 缟 緉 伞 绖 缞 缌 绋 纖 给 缰 繁 琵 琶 乐 己 纪 纍 累 系 係 繫 终 断 绝 继 绍 互 丩 缔 结 编 辫 纽 约 率 纤 练 绎 总 统 综 经 纬 纺 织 绩 绘 缝 纫 缀 纳 缮 绌 纠 缠 缭 绕 缪 萦 绷 缚 缩 弔 吊 绞 缄 缢 缅 络 绥 绰 缓 紧 纵 维 畜 绊 纷 糸 予 缘 兹 缫 缁 纁 绻 缱 䌷 纾 緆 巠 纶 紩 绣 絣 縺 絜 綑 绑 繃 纡 缨 縂 總 绾 缒 缆 绽 䜌 纂 缴 絷 紻 红 细 紫 綠 绿 纯 素 紊 乱 玄 缥 缈 缤 纭 绉 缃

”的字形演变

”的字源解说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金文字形像纺织者手工整理纺织机上散乱或混杂无序的丝线,使丝线条理有序,便于纺织。,金文,手工整理织机上混杂无序的丝线乙,织机上的丝线),表示织机上的丝线混杂无序。籀文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中下结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织机上的丝线混杂无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用(正体楷书省略而写作;俗体楷书省略而写作)省略成的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古籍中,,后来多由合并代替;后来多由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乱,理清杂丝。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作边旁。

”的字义引申

”的词汇分类

①本义,形容词:织机上的丝线混杂无序。  乱麻    乱纷纷 乱蓬蓬  /  一团乱麻 

,紊也。——《集韵 • 换韵》 

,不理也。——《广韵 • 换韵》 

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文心雕龙 • 附会》 

②动词:理清,理顺,整理,治理,整治,总结。  该义项后由“”或“治”代替 

,治也。——《尔雅 • 释诂下》 

,理也。——《玉篇 • 乙部》 

予有臣十人,同心同德。——《书 • 泰誓》 

师挚之始,《关睢》之,洋洋乎盈耳哉。——《论语 • 泰伯》 

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楚辞 • 离骚》 

曰:“崇崇圜丘,隆隐天兮。——《汉书 • 杨雄传上》 

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文心雕龙 • 诠序》 

③形容词:无头绪的,无秩序的,动荡的。  乱邦 乱世    乱拳 乱言 乱语    乱哄哄 乱糟糟    乱七八糟    乱世英雄  /  烦乱 胡乱 昏乱 迷乱

散乱 松乱 危乱 

,浑也。——《释名 • 释言语》 

正绝流曰。——《尔雅 • 释水》 

生于治。——《孙子 • 势》 

故治国无法则。——《吕氏春秋 • 察今》 

心烦虑,不知所从。——《楚辞 • 卜居》 

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 庄公十年》 

春思如麻。——南朝 • 宋 • 鲍照《採菱歌》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 苏轼《石钟山记》 

④名词:动荡事件,造成动荡的战争、骚扰。  乱子  /  动乱 祸乱 内乱 叛乱 时乱 战乱    添乱 作乱    

,兵寇也。——《广韵 • 换韵》 

臣以德和民,不闻以。——《左传 • 隐公四年》 

居三年,白公胜果为。——《淮南子 • 人间》 

非台小子,敢行称。——《书 • 汤誓》 

自云先世避秦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嫣。——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动词:使无序,使混杂。  乱党 乱法 乱纪 乱伦 乱民 乱俗 乱性    乱人耳目  /  打乱 捣乱 扰乱 淫乱    以假乱真

兹予有政同位。——《书 • 盘庚中》 

入于渭,于河。——《书 • 禹贡》 

涉渭为。————《诗 • 大雅 • 公刘》 

家子者,为其人伦也。——《大戴礼记 • 本命》 

小不忍,则大谋。——《论语 • 卫灵公》 

欲洁其身而大伦。——《论语 • 微子》 

其神也。——《荀子》 

行拂其所为。——《孟子 • 告子下》 

坏法纪。——《礼记 • 礼运》 

君为倒君,臣为臣,国家之衰也。——《管子 • 君臣下》 

义渠戎王与宣太后,有二子。——《史记 • 匈奴列传》 

恐其众与莽兵,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后汉书 • 刘盆子传》 

国之将亡,贤人隐,臣贵。——《史记 • 楚元王世家赞》 

馀分闰位,谓以伪真耳。——北齐 • 颜之推《颜氏家训》 

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新唐书 • 魏徵传》 

之,终弃之。——唐 • 元稹《会真记》 

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臣知惧,烈士安谋。——唐 • 袁郊 《红线》 

夫文端为熙朝良佐,而敦则衰世臣,生平大相迳庭。——清 • 叶廷琯《鸥波渔话 • 张文端公应梦而生》 

⑥副词:无序地,不规则地。  乱吃 乱打 乱动 乱放 乱飞 乱搞 乱交 乱砍 乱来 乱跑 乱谈 乱套 乱腾 乱说    乱弹琴    乱点鸳鸯    乱喊乱叫 

罚无罪,杀无辜。——《书 • 无逸》 

娑婆国里且无贫,拾得金珠过于人。——《不知名变文》


  • 慕古淳風    评论“”字网页    2019-04-26 08:15:52
    本義應該是治絲,雜亂纏繞應該是第二義。
  • 复婴    评论“”字网页    2019-04-11 18:54:07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将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团理顺,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 猫儿上天堂    评论“”字网页    2019-03-06 19:49:23
    “乱”的本义就是两只手试图解开一团打结的绳子,为什么不动脑子想想,织布机上一旦出现杂乱的线,织布机就会卡住,无法运作的。
  • 素问    评论“”字网页    2019-01-25 01:16:09
    回复楼下的“老詹”:古人最初发明文字只是为了方便记事的,并没有想到“准确性”和“歧义”这种更精细的、深入的、复杂的事情,记的是一件完整的“事”而不是碎片化的单维意思。后来随着要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发明的文字也更多了,才出现了对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的追求。所以,在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这个时代转换的过渡时期,这种一字多义的歧义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打个比方:你走进一家餐厅,要“来杯喝的”,侍者会问你:“要水、酒、可乐还是咖啡?” 你说“要酒”,侍者又会问你:“要白酒、啤酒还是红酒?” 你说“要啤酒”,侍者又会问你:“要加冰的还是不加冰的?” 你说“不加冰的”,侍者又会问你:“要高度的还是低度的?” 你说“低度的”, 侍者又会问你:“要青岛啤酒还是嘉士伯啤酒?”…… 直到把你问晕,其实,一开始你只是想“要杯喝的”而已,根本没想那么多。 东西都是随着时间推移从大到小、从粗到精越分越细的,对于刚开始造字的古人来说,还没有想到后世那么多精细深入的问题,现代人所追求的“精确性”是有了专业的以文字为生的史官之后才产生的问题,古人在最初开始造字的时候,一生才写几个字? 都是随着时间推移,在造字和使用文字的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在文字创设上发明了更多的工具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才有了“六书”原则、通假字、加偏方以区分开统一个字的歧义等等方法。
  • 长城长    评论“”字网页    2018-12-11 17:09:46
    不知道为什么把“”简化为“乱”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12-07 13:59:06
    刚才显示不出来的是“亂"的左半边。训“亂”为“治”很可能是错读,古文(科斗)文、金文的亂不是“乙”而是四个口,读音跟“治”发音差不多,当成形声字读半边了。这也是字形改变造成的衔接不上,继承上的错位。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12-07 13:44:45
    字形是明确表达意义的,造字之初,歧义都是要避免的。后世,各种辩证的表述利用了字形、拓展着字的内涵,诸如“止戈为武",但不能作为字源本意的解释。"亂"这个字许慎本来就解释的牵强,段注明确指出“理不得通”,他改为“不治也”,然后又各种牵强去圆“乙”怎么表达“治之也”,既质疑,又不敢否定许慎的错处。可以拿《说文》本身来验证:??,治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还有一个字“辭”,提到“??,理也”。从字形来看,??就是双手理线,治理的意义明确无误。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亂边上的”乙”、??和亂是双声(舌音)。除了小篆,可以考察更早的科斗古文、周金文,是??+? (众口也。音zie或者zhe,和“治”听起来音近),就是??边上一堆线头、表示亂,字形意义非常清楚。小篆改?为“乙”,要么表达乱线,要么表达曲,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治”的意思。
  • 复婴    评论“”字网页    2018-07-31 19:22:31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将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团理顺,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 素问    评论“”字网页    2018-07-13 17:33:22
    回答楼下的“老詹”,这种“一字双义,彼此相反”的现象是常见的,而且是正常的现象,这是由文字这种信息载体本身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人类由结绳记事转变到文字记事,在老子庄子看来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因为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容量降低了,从全息、多维信息降低到了单维信息,但另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传递效率和可保存性,一个字承载的信息越少、越简单,其对于传输和保存而言就越方便、越有效率、有持久性。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事的信息载体的转变和固定,是为了获得后者的性能而牺牲了前者的性能,打个比方,这就如同罐头食品不如新鲜食品好吃,但是为了便于携带、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罐头食品的优势还是大于新鲜食品的,所以凡是需要长期外出、长途远征的群体(如军队、远洋船队、探险队、长途商旅、出外使节、游士),当然还是更愿意选择罐头食品。这就是文字记事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时代根源和客观基础,是由于人类生活区域和统治范围的扩大,文明成果的长途运输、长时间保存的客观需要。 这种“一字双义,彼此相反”现象是结绳记事的遗留,即,造字之初这个字本身指的是一件完整的、复杂的事(包含各方面的信息,其信息量是全息、多维的),而不是只指一个方面、一个角落、一个维度、片面的、残缺不全的数据,其包含的诸多字义的消失与保留是在后来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习惯、使用频率而出现了用进废退、自然淘汰的分化和取舍。比如“乱”字,其最初含义就是“整理杂丝”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既指丝乱如麻的状态,也指用手整理使之从无序到有序这个动作过程,这两个含义最初是同时存在、被同时使用的,但由于文字载体传输信息的单维性,在使用过程中就日益分离为两个不同的意思各自流传,后来一个含义用的多,另一个含义用的少,用进废退,用的少的那个含义就逐渐被遗忘、废弃,不再使用,用的多的那个含义就约定俗成取代了这个字的全部含义,同时用的少的那个含义也逐渐被其他字代替了,于是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字义的分化、行止、兴衰、成废。这也就造成了后人看上古时代的古书时经常遇到这种“一字双义,彼此相反”的困惑。类似情况的字还有:扰,奉,收,斥,介,间 等等,我在这些字下面都有论述。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06-30 09:29:19
    纠正下:“乱"而敬,治理而依然不失尊重。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0 2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