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的字头图解

国家通用规范级字(第 1038)
字形图解图片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又 中 旗 史 吏

”的拼音和发音口型

shì

s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ì 的发音要领: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和声母“zh、ch、sh、r”相拼。

”的同族字表

人部 人体篇 手族(手族共计434字)
上一字头:史
下一字头:支
    手 叒 𠬪 㸒 厷 丸 釆 掱 爷 爹 爸 寸 拇 拳 掌 左 右 寺 爻 父 君 吏 棥 樊 攀 技 辰 朮 术 艺 圣 癸 庚 帚 粪 禹 蚤 捌 团 叜 叟 巴 鬥 尤 與 叉 具 有 冇 失 掉 友 丈 度 庹 尹 史 事 支 采 爯 摘 称 朹 杂 振 辱 农 耤 秉 兼 刍 索 树 封 播 差 扮 舂 插 舀 奂 换 兴 为 為 更 攸 修 搀 扶 将 殷 拥 娄 搂 抱 抚 拂 扪 搔 摩 受 授 抒 承 接 丞 抛 援 弃 扔 異 捐 掷 叛 最 撮 翼 冀 禺 拜 奉 尊 拱 典 龚 指 挥 共 舞 扬 控 召 招 摇 挺 擧 举 措 就 搜 抠 探 寻 觅 抽 拔 撩 拨 掘 扣 掩 掀 揭 披 挂 挨 拖 拉 捡 拾 掇 挑 担 夬 摊 抉 择 扛 提 把 握 操 持 守 捎 挟 揣 据 疌 捷 據 及 隶 求 奚 曳 掐 扑 拘 捕 捉 拿 印 抑 服 拼 打 争 掠 夺 取 攘 括 擅 攫 摄 摧 挫 损 搅 挠 扰 排 挤 㧖 扼 推 按 捶 摐 抨 拗 抵 抗 书 画 拓 摹 拟 挞 勹 匀 丮 𠬞 廾 弁 卞 卂 幵 丑 扭 衄 拧 搡 攥 爪 抓 爬 反 扳 叚 爰 掽 拯 揽 攒 揖 燮 厹 禸 擒 隻 雙 蒦 龓 搯 掏 挖 寽 捋 搓 採 埶 蓺 扦 摭 尃  絭 卷 捲 摺 捆 扎 匊 掬 撷 拣 捧 拢 挹 抔 摈 掂 拎 掺 捨 拮 挶 擢 撅 撬 捞 抍 擎 乇 托 畀 舁 抬 掮 撑 挎 拑 扒 拍 拈 摸 抹 拭 揩 挲 擦 抿 扯 拽 掣 拕 揫 揪 揠 挪 搬 拪 搫 掰 拆 撤 拚 搭 扩 拴 掔 拦 弇 揜 捂 掖 搴 拐 拄 捱 抡 掼 甩 摔 挆 批 拷 撼 擂 搥 掸 搕 撇 捺 摆 摒 摁 揉 捏 捻 拌 搐 擤 臾 揶 揄 奏 揍 捣 臿 搢 搧 掴 搨 撒 揆 撰 描 押 抖 擞 撕 擘 搞 捅 挝 阋 挣 捍 扞 拒 挡 𠬝 掳 挛 肆 肄 抢 抄 撂 搁 豎 扫 撵 挽 找 闹 拙 又 臤 康 卑 挈 攜 擕 携 异 专 奕 弈

”的字形演变

”的字源解说

同源。,甲骨文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的繁体甲骨文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将旗帜状的简化成,将简化成,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则将进一步简化成。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称行政管理官员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事,職也。从史,之省聲。,古文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事”。

”的字义引申

”的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战时出使和谈,记录确切国界,完成和平文件。  本义后由“使”代替。  

②动词:派遣,命令,作用,传达朝庭命令并监督实施。  该义项后多由“使”代替 

,使也。——《广韵 • 志韵》 

,令也。——《类篇 • 史部》 

民无食则不可。——《墨子 • 七患》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能为政也。——《墨子 • 尚贤上》 

《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商君书 • 算地》 

国人过律。——《史记 • 傅靳蒯成列传》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信。——《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亦可以诸浮食无产业民。——《汉书 • 沟洫志》 

余将告于莅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动词:遵从上级命令,奉行,办理,服务。  事本 事君 事亲 事上 事主    事奉    事功 事迹 事业  /  从事 行事    不事生产    无所事事 

,奉也。——《玉篇 • 史部》 

,治也。——《增韵 • 寘韵》 

,勤也。——《尔雅》 

回虽不敏,请斯语矣。——《论语 • 颜渊》 

父母,能竭其力;君,能致其身。——《论语 • 学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增宠益爵。——《韩非子 • 难一》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下吏。——《战国策 • 秦策四》 

尚安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佛求福,乃更得祸。——唐 • 韩愈《论佛骨表》 

自言幽燕客,结髪远游。——唐 •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里胥夜经过,鸡黍筵席。——唐 • 柳宗元《田家》 

你如今回去,奉父母。——《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④名词:勤务,活计,承担责任的日常活动。  事儿 事例 事务 事物    事后 事前    事假 事理 事情 事势 事实 事态 事体    事头 事因 事由 事项

事宜    事半功倍 事倍功半    事必躬亲    事不过三    事过境迁 事在人为  /  白事 丧事 喜事    办事 做事    大事 凡事 琐事    房事    公事 私事    故事 世事    军事 农事 政事    应付了事 

,职也。——《说文 • 史部》 

,勤也。——《尔雅 • 释诂下》 

大夫七十而致。——《礼记 • 曲礼上》 

物有本末,有终始。——《礼记 • 大学》 

敏于而慎于言。——《论语 • 学而》 

子入太庙,每问。——《论语 • 八佾》 

卿大夫佐之,受焉。——《国语 • 鲁语上》 

无功而受,无爵而显荣。——《韩非子 • 五蠹》 

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史记》 

陶氏、田氏,之氏姓也。——《论衡 • 诘术》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汉书 • 樊哙传》 

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要躬行。——宋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至于语僻难晓。——宋 • 欧阳修《六一诗话》 

⑤名词:意外的麻烦、难处理的困境。  事变 事故 事件 事端 出事 平安无事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汉 • 贾谊《过秦论上》 

天下多,吏不能纪。——《新书 • 过秦论中》 

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史记 • 汲郑列传》 

假如我为了,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儒林外史》第一回


  • 虚空    评论“”字网页    2020-04-02 08:43:19来自PC端
    对内政权;对外事权。
  • 素问    评论“”字网页    2019-04-19 17:27:38
    事字的基本结构是上面一个“中”字,下面一个“手”字。中字并非举旗谈判的意思,而是树立测日影的晷表之义,下面加一个手就是围绕着用晷表测日影前后的一系列需要人去做的事。事、吏、史是围绕着这件事各有侧重的表意。树立、校正晷表,记录晷表上日影的度数,属于“吏”的含义。根据日影度数运动(即时间流逝)而刻录下的重大事件连续记录成篇,属于“史”字含义。吏与史的区别在于:吏侧重于瞬时、片断、静态、碎片的状态;史侧重于连续、动态的行为。瞬时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的连续变化呈现出来的整体即为行为,即为史。事字则含义更宽泛,既指史和吏做事本身(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瞬时或连续的整体状态),也指其所做的事(仅指客体;从吏或史的主体视角而观之),也可以指需要吏或史去解决的这些问题(即催生所做之事的问题源头的视角而观之),也可以指吏或史这些做事的人所处的岗位或职业,也可以指吏或史这些做事主体为了解决问题而做出的具体动作或发出的号令、政策(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侧重于指改变客体状态的中间过程)。从哲学上讲,“事”指的是一种物质在空间上的质量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时空两个维度因素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又同时包含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事”字本身的造字主旨(即人围绕着测日影的这个目的而立日晷、校正、做记录等一系列有意识的动作)本身就包含了这种“综合、复杂”的涵义,天上有日,照临于地,人为了知道时间而树立圭表使之映地成影并记录下来,这件事包含了天、地、人(人之于物的动作,主体与客体之关系)三种因素并表明了其相互关系,所以由“事”字衍生的不同涵义对应的表明“事”这个大杂烩中包含的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和侧面的东西,有的侧重于整体,有的侧重于构成这个整体其中的某个主体或客体,有的侧重于动态过程,有的侧重于静态状态。
  • 老詹    评论“”字网页    2018-12-15 12:25:35
    甲骨文、金文的“史”都是:中+又,字形义是执中的意思,也就是秉笔直书、不带个人私见偏见,正是“史”的本意。甲骨文的“事”是:口+丫+又,口+丫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字根,不能跟“中”混淆;金文变成了“屮+口”+又,并为秦简隶书所继承,“又”上面是一个不同的字根;古文(科斗文)是:“又+一+口”+又,同样是一个不同的字根。这个字根很可能意思是“口头指令"的意思,整个”事”字表示执行口头指令,而“使”是从“事”分化出来的(三体石经里面这两个字是通用的),意为“执事的人”,特指有专项任务出使者。金文“事”有种写法里面有个“游”,这个字根“讀若偃yan,从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就是古代战场上的旗语指挥,小篆这个字根写法是“方+^",很明确就是“(旗帜)指向”的意思,所以"yan+口”+又的写法可以作为事是"执行口令"的会意印证。而“吏”按照现在甲骨文的隶定和“事”写法是一样的,秦简吏书也是同“事"的写法,而古文(科斗文)中没有、金文中很少,可以认为是后分化出来的字,主要的区别是读音变化,声母从半舌音zh改成了舌音l,当然到了汉隶八分书阶段,字形也完全区别开了,用来专指”治人者也”。
  • 慕古淳风    评论“”字网页    2017-11-26 21:18:42
    补充前述观点:事上边的一横很可能是一种装饰羽毛之类的东西,类似于“矛”的长缨。“序事,所以辨賢也”,考虑到古人的礼法尊卑,这个装饰品可能用于代表官位等级。
  • 慕古淳风    评论“”字网页    2017-11-26 20:54:45
    史、事、吏手中所持似“中”的东西可能是一种原始的板笏,可能是一个插有手柄(|)的木板(口)而不是杖和口的组合。
  • 老詹2017    评论“”字网页    2017-10-25 09:54:51
    事、使、吏在三体十经里面只有“事”的写法,上下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父+口+又。意为执行家父的口头指示。被隶定为“使”、"事”两个字,查古文“吏”是查不到的。然后查甲骨文验证,“事、使、吏”是一个写法,就是“史”(执中)上面分个叉,或者说“史”加一点指事。这说明“事、使、吏”是同源的,属于典型的古今字:从古文一个写法分化出来内涵分工的几个字。而“史”就是执中的字形和原始涵义,指公允中道的记事人。回过来看,许慎把“吏”与“史”同源恐怕错了,虽然二者字形很接近,“吏”的韵母来自于"事"而不来自于“史”。“史”虽然是会意字,但读音跟部件无关,所以是个造字能力很强的字根。
  • 成 品    评论“”字网页    2017-10-25 01:29:42
    《事》甲骨文“吏、事”同字,后隶书分化出“事”字。本义:奉命办理的事务,引申义事情、职责、职务等。《吏》甲骨文从又(手持)从口(命令)从丫(即干,表示权杖),后隶书写成了“吏”字。本义:干吏,即奉命办事的普通官吏。当“吏”的“奉命”含义消失后,金文再加“人”造“使”,表示差遣、差使。《史》甲骨文从又(手持)从中(中正),后隶书写成了“史”。本义:不偏不倚,如实记事的文职官员,即史官。
  • 金刀冒大    评论“”字网页    2017-05-07 21:25:17
    结绳纪事,绳上的结
  • 建筑    评论“”字网页    2017-03-24 14:28:17
    好!
  • 海恩    评论“”字网页    2016-12-27 14:20:10
    感谢天一生水提醒!词例“指事”已添加到第3义项。
  •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0 23: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