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dì禘)都計切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朿聲。 古文帝。古文諸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

【釋形】

帝,甲骨文,所見多釋為花蒂之形,是“蒂”之初文。本該象初生嬰兒的包裹之形。從甲文較為原始的形體考察看:(合集21174),上部是初脫胎嬰兒之輪廓頭像,眼、耳、鼻不突顯,嬰兒雙目乃閉,唯其輪廓的頭形顯出“口”之大張,示之呱呱地哭聲。中間作,是纏裹腹部之布(衣)類物,下作,所纏裹嬰兒之兩腿及中間之臍帶(未脫掉)外露。古之包裹嬰兒十分簡陋,重在腹與背(腰間)繞一周遮蔽物,而兩腿向下;此“丨”(一豎),以示剛脫胎嬰兒之臍帶。甲文另一體作(1311),上部中間是嬰兒頭部,頭之兩側是朝上所舉兩胳膊,中間纏裹物作,乃是祇包裹於腰間腹部,兩腿乃外露,其臍帶乃明顯表示剛脫母體之嬰兒。由於甲文作頭部之形不便契刻,或作,卽上部頭形成狀,卽成形,上端之一橫,指示為其頭與左右兩胳膊之手向上而舉至頭,且呈近平衡狀。這是嬰兒出生時及初落地的特徵之形態(金文“異”字可作參證)。其一橫之下的豎畫,是由表示臍帶的下部一豎畫,作連筆於軀體向上延伸,直連于頭端。為纏裹包紥物(布),依(1148)之形作,正是十分清晰地看到包裹“嬰兒”之簡陋,顯然僅用一條幅帶物,纏縛於其腹部之狀。也正是由于沿襲這一條幅帶之狀,秦公簋之“帝”字乃至小篆、今楷體其下部變為“巾”。再以甲文 這一體視之,上部从“上”之古文,卽為首,中間之一豎畫(臍帶)未直連向頭部,表意十分清楚,兩胳膊未作上舉,腰間包裹纏物作“”,極其相肖。本為“啼”之初文。所見,皆未能如上釋,主要有兩說:一云:“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吳大澂王國維郭沫若並謂:“象花蒂之形。”

秦公簋以及篆文之“帝”,是今之帝形體的直接來源。其形可析:上从“立”,下从“”,立作“”(冖:本與同,換言之是“立”的下“一”橫的借筆)卽人。立,在金文中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立”下作从冖,表示裹覆,說文:“冖(mì),覆也。”从巾(此卽布類物),表明包裹(纏物)嬰兒,是用布之類。不過秦公簋之“帝”形,近乎隸變體,為後世字形的演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以今之“帝”,推古之“帝”的初造義,若以“榮”字作一比較,“榮”亦見諸于時代,原本作,隸變下作“”,帝與“榮”之比較,若釋帝為“束木燔以祭天之形”,而(帝之下部)、(榮之下部),其下部為何作“巾”,而不作“木”?從甲金文之“帝”形窺之,蓋無與艸、木之植物相關的形符。若以釋為“花蒂之形”:“蒂”是個後世晚造字,已與象形、指示、會意諸造字起初時代相距甚遠,以至說文亦未見收入,只是個陳式性的形聲字,以艸為形符,帝為聲符;“帝”“蒂”,然二者並無孳乳關係,亦無取代關係,原本為風馬牛不相及。帝,卽由生育始育(始祖)天神君主(義相涵)。

帝,古籍中保存了始祖、祖先這一意義。從遠古傳說時代說起,女媧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屈原天問:“女媧有體,孰製匠之?”是說: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郭璞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經·大荒經郭璞)。可知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人的根“帝”所在。淮南·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敖áo)足以立四極。”此云“女媧補天”之由來。應劭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劇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者絙(耕gēng,粗繩)人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可知造化人類之傳說。母系氏族社會,女媧就是傳說中的女首領。周易·:“王用享于~,吉。”王弼:“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禮記·郊特牲:“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弗用也。”孔穎達:“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為德稱也。”此“帝為德稱”。莊子·天地:“物得從生謂之德。”從“古神女而帝者”——女媧——舉以為人,可知帝是生育之稱號,亦是造化人類之始祖。詩經·大雅·生民序:“尊祖也。”:“祖者,始也。”可參見“且(祖)”字條。

又“女媧摶黃土作人”,中國人是黃色人種,便將“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淮南子·說林:“黃帝生陰陽。”高誘:“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時,化生陰陽。”司馬遷說:黃帝“生而神靈,弱(少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五帝本紀)又見於卜辭:“今二月帝令雨”(123、1),“帝其令雷”(合集14130),“帝受(授)我又(佑)”(合集6273),意卽上帝給我以佑助。由此可知,古人不僅視帝為始祖,亦視為主宰風雨禍吉及人間禍福之天神。與“帝”之相關的字,禘、啻、啼,分別見其諸字,其意相涵。

奴隸制國家出現以後,仍用帝字表示君主。朝的君主稱帝。代除成湯是開國首領以外,其他繼位者稱帝。到代君主亦稱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禮未改,今之王,古之~也。”所有這些語料、史料,均可見“帝”無不於人之“根”、之“祖”、之“始”有關。

【釋義】

(一)天帝,指最高的天神。師詢簋:“(肆)皇帝亡昊,臨保我有周,(四)方民,亡不康靜。”:“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逸周書·程寤:“寤驚,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占之于明堂,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

(二)君主,皇帝。其卣:“王曰:(尊)文武帝且(祖)乙宜。”此銘文中之“帝”,指帝乙。詳見“帝乙”辭條。

(三)通“禘”。祀天地于郊,以其始祖配之,謂之禘,此為大禘。仲師父鼎:“其用亯(享)用考(孝)于皇且(祖)帝考。”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鄭玄:“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義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詩經·商頌·長發:“長發,大禘也。”鄭玄:“大禘,郊祭天也。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