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帝 |
字源 | 帝(dì禘)都計切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 【釋形】 帝,甲骨文 秦公簋以及篆文之“帝”,是今之帝形體的直接來源。其形可析:上从“立”,下从“ 以今之“帝”,推古之“帝”的初造義,若以“榮”字作一比較,“榮”亦見諸于商周時代,原本作 帝,古籍中保存了始祖、祖先這一意義。從遠古傳說時代說起,女媧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屈原天問:“女媧有體,孰製匠之?”是說: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郭璞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經·大荒經郭璞註)。可知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人的根“帝”所在。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敖áo)足以立四極。”此云“女媧補天”之由來。應劭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劇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者絙(耕gēng,粗繩)人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可知造化人類之傳說。母系氏族社會,女媧就是傳說中的女首領。周易·益:“王用享于~,吉。”王弼註:“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禮記·郊特牲:“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弗用也。”孔穎達疏:“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為德稱也。”此“帝為德稱”。莊子·天地:“物得從生謂之德。”從“古神女而帝者”——女媧——舉以為人,可知帝是生育之稱號,亦是造化人類之始祖。詩經·大雅·生民序:“尊祖也。”疏:“祖者,始也。”可參見“且(祖)”字條。 又“女媧摶黃土作人”,中國人是黃色人種,便將“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淮南子·說林:“黃帝生陰陽。”高誘註:“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時,化生陰陽。”司馬遷說:黃帝“生而神靈,弱(少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史記·五帝本紀)又見於卜辭:“今二月帝令雨”(鐵123、1),“帝其令雷”(合集14130),“帝受(授)我又(佑)”(合集6273),意卽上帝給我以佑助。由此可知,古人不僅視帝為始祖,亦視為主宰風雨禍吉及人間禍福之天神。與“帝”之相關的字,禘、啻、啼,分別見其諸字,其意相涵。 奴隸制國家出現以後,仍用帝字表示君主。夏朝的君主稱帝。商代除成湯是開國首領以外,其他繼位者稱帝。到周代君主亦稱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也。”所有這些語料、史料,均可見“帝”無不於人之“根”、之“祖”、之“始”有關。 【釋義】 (一)天帝,指最高的天神。師詢簋:“ (二)君主,皇帝。 (三)通“禘”。祀天地于郊,以其始祖配之,謂之禘,此為大禘。仲師父鼎:“其用亯(享)用考(孝)于皇且(祖)帝考。”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鄭玄註:“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義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詩經·商頌·長發傳:“長發,大禘也。”鄭玄註:“大禘,郊祭天也。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