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辞典,字源查询,字源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qí祈)渠記切

說文:“,舉也。从収,聲。春秋傳曰:‘晉人或以廣墜,楚人之。’黃顥說,廣車陷,楚人為舉之。杜林以為騏麟字。”
 【釋形】
 師酉簋字,金文編釋為說文之“”字。金文从,从収(廾)。甲骨文“異”字作李孝定釋上从“甾”,隸變之“甾”,林義光文源:“象兩手奉(捧)(zì)。,缶(陶器)也。”下从収(廾),與“異”字下部所从相類,故一說為“異”字。甲骨文有王國維釋為“畀(bì)”,謂與同字。說文分畀、二字,畀,云:“从丌,甶聲。”該是同字。趙平安先生釋字為“(biàn)”。在釋緐、字引例證師酉簋字,隸作,亦卽“”字之分化字。釋云:
 子□之孫□□□□行(□之孫鼎集成2285)。
 這件亦為春秋鼎,也是鼎的自名,或釋為甾。從字形看,確實可以釋為甾,但不能講通文例。實際上它和師酉簋字上部所从,和侯馬盟書字簡體寫法相同(詳下文),應釋為是一個字的分化。我曾在李家浩先生釋弁一文的基礎上,先後釋出甲骨文的楚國金幣中的印章中的,比較清晰地看出的演變。
 簡體:
 (7.38.1——(師詢簋集成4321)——(侯馬盟書77:4)先在空處加一橫,然後豎筆貫穿橫筆到底部。這種寫法,秦代書同文時被廢棄了。
 繁體:
 (合集8501反)——(信陽楚簡2.07)——(戰國玉璜箴銘)——(說文卷八)
 (合集8501反)——(師酉簋集成4288、4289——(侯馬盟書1.21)——(說文卷六)
 很顯然,小篆分化為。演變為“”的,上部空處加橫,兩邊裂開,下部廾省作又,又訛變為人。演變為“”的,上部同簡體之變,爾後從中裂開,下部廾省作又。由于是一個字的分化,所以對于它們的早期寫法,隸作都是可以的。(趙平安從語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類別名考古2008年第12期)
 案說文:“,冕也。曰弁,曰吁,曰收。皃,象形。皮變切(biàn)。,籀文弁,从廾,上象形。,或字。”,是指古代的帽子,“異”有釋是“戴”之初文,形義俱近。先生所釋“”同與緐、、鈑,語源是“笲”。時代多在春秋中期到戰國晚期,在地用“笲”作鼎。字从,當是編織之器的象形(如竹蔑器類),可盛祭牲食品,下从収,是奉舉之意,故與“鼎”之盛食器,亦祭器義同。從甲文用義看,釋之“”,當是。段玉裁為以甾為聲。金文為雙手捧甾形無疑。
 【釋義】
 (一)舉。卜辭:“王其()戈。”(合集3982)左傳·宣公十二年:“人或以廣墜,人~之。”,今本作“惎(jì)。”
 (二)部族奴仆。師酉簋:“(司)乃且(祖)啻(嫡)官邑人虎臣西門尸(夷)、尸(夷)、秦尸(夷)、京尸(夷)、()身尸(夷)。”此銘聯系詢簋:“先虎臣後庸:西門尸(夷)……服尸(夷)。”此“庸”字以下諸夷,皆為“庸”的具體名稱。西周史說:“‘先虎臣後庸’的‘庸’,當是奴仆,卽是指西門夷以下許多夷族部落。”參之師酉簋之“邑人”為官名,鄉邑之長官;“虎臣”,是武官之稱,之下“西門夷至身夷”,亦應是“庸”稱統括之夷族部落之奴仆。
 【字例】
 


 

師酉簋


 


 

伯敢


 


 

伯敢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57:03